读后感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中,发现心灵深处的渴望,读后感不仅是对书本的总结,更是对生活的反思,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周易》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周易》读后感篇1
?易经》的内容博大精深,这并不是封建迷信。有些时候,还是非常玄奥的。我先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如今,人们看到的《易经》分别由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位圣人所完成。《易经》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古代列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由象数和义理两部分组成,有三大原则,分别是“变易”、“简易”、“不易”,简单的说:“变易”告诉我们,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简易”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但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不易”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随时都在变,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
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吧--通过阴阳看祸福。
阴阳学说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中国古代一切文化都是在这个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极功夫也是这样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分阴阳,阴阳是任何事物对立统一两个方面。阴阳是泛存的,万事万物可分阴阳;阴阳是对立的,如白天黑夜不能同时存在;阴阳是互根的,有阴就有阳,如白天过去就是黑夜;阴阳是统一的,阴阳是一体的两个方面;阴阳需平衡,纯阴不生,纯阳不长,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阴阳平衡的结果,阴阳失去平衡就会不稳定,直至产生新的平衡;阴阳是转化的,此时为阳,彼时可能为阴。
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暑为阳,寒为阴。阴阳交替,产生天气变化,太阳月亮的运行,构成了一寒一暑的流转交替。《易经》的道理是宇宙只有冷与热两种对比,人们觉得春秋两季,不冷不热最舒服,刚好中和。其实,春秋只是寒暑交替的过程,秋天是开始冷的小冷,春天是开始热的小热,夏天是热到了极点,冬天是冷到了极点,这样一寒一暑,便形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阴阳是转化的,阴长阳消,阳长阴息;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夏天,寒气从地底开始发生,然后逐渐上升,随着阴气的逐渐增强,阳气的逐渐消退,天气渐渐凉爽起来,直到冬天,暖气从地底开始发生,然后逐渐上升,随着阳气的逐渐增强,阴气的逐渐消退,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直到夏天,阴阳又开始转化,周而复始。这就是古人说的:“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而所谓“三阳开泰”就是指阴阳各半的时候,雨水时节,说明春天开始了,万物就要复苏,新的生命就要破土而出了。
因此,我们要把人生的祸福看做阴阳,它同样是阴长阳消,阳长阴息;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老子才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见,祸福像阴阳一样,是可以转化的。祸中包含着福,福中包含了祸,祸非祸,福非福,祸福都是暂时的,不因得福而盲目快乐,也不因遇祸而气馁,得意的时候告诉自己成功不是永远的,失意的时候告诉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你要知道,当你正在经历苦难时,当你身处祸中时,请你不要悲叹沮丧,不要一筹莫展,一定要豁达、释怀,因为,当祸来临的同时福也开始往脚底慢慢升起了,总有一天,祸会过去,福会降临,否极泰来,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而当你正处人生得意时,当你身处福中时,也请你不要傲慢自居,不要刚愎自用,摔跤总在得意时,一定要收敛、谦让,因为,在福气降临的同时祸根也就埋下了,稍不注意,福可变祸,乐极生悲,正所谓“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祸福看似绝对对立的两个极端,实则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好运中潜藏着危机,厄运中孕育着希望,祸福相依,互为因果,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化与前者不同,寒暑的'转化是阴阳的自然转化,而这种转化不是自然实现的,是与当事人所持的态度,所采取的行动密切相关的。面对厄运、不幸、灾难,只有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积极进取,才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度过山重水复的困境,创造柳暗花明的未来。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在人生的旅途,追求一种淡泊,坦然面对生活对你的赐予,包括所有的磨难与不公,用平和淡定的心态去看待沿途的一切。得意莫轻狂,失败不言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选择。
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去研读一下,以上只是一个粗浅的解读,望诸君更有收获。
《周易》读后感篇2
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而《周易》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儒家经典都是孔子编修的,其中的儒家思想更是深深的扎根于国人心中,至今被奉为经典。有人认为《周易》很神秘,不仅因为它能用来预测个人前景吉凶,还因为它的内容是极其简单的“—”和“--”型符号的排列组合,虽然单调,但高度抽象。正因为高度抽象,所以常人难以揣测它象征的具体事物极其含义。而正是这些高度抽象的文字却能定吉凶,测前景。其实,把《周易》当成一部纯粹的占卜书是把它浅薄化和庸俗化了。毫无疑问,《周易》是一部高深的哲学著作。说他高深,是因为它既有简单而神秘排列的符号,又有很多明了和晦涩相间的对符号的文字说明。它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洗礼,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必然有其高明之处。
说《周易》是占卜的书也好,是高深的哲学著作也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及与认识相适应的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周易》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对天、地、人的认识和人如何顺应事理法则的经典。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绎八卦并作“卦辞”,周公作“象词”,孔子等人作《十翼》等。《周易》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集体智慧。《周易》的'集体创作说明: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同一性,也即是说,对事物根本规律的理解,这些哲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至少都认同了一致的方向。毋庸置疑,《周易》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个经典著作被太多的人研究了,传道了,我深知自己对它理解不深,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只能就我所看到的,谈谈由它而起的一些想法。
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这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好像是万能的,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很多人甚至藉着它的幌子以达到各种私人目的。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书,探察如今的中国图书市场,关于《易经》的书可以说已到了泛滥的地步,有关《周易》的图书则大约相当于其他十二经的图书总和。 “《周易》搭台,钞票唱戏”的专谈预测、风水、占卜、医法的“运用型”图书纷纷问世(这其中包括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城乡各地与网上的指引百业、点拨万家的“易学大师”与“易学文化公司”层出不穷。由于《周易》在大多数中国人头上有着既神圣又神秘的光环,所以这些欺世盗名、恐吓无知的江湖骗子就得以大售其奸。
对于《周易》,我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知道它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我也知道,它并不玄妙,并不是不能读懂,更不是金庸笔下的《易筋经》。我们作为祖宗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不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就中,更不能无中生有,夸夸其谈。我想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解梦,起名这样的事情上。应该负起《易经》的使命,除去浮燥和浅薄,方能避免文化颓势。
《周易》读后感篇3
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其实,经典常在,只是知音觅矣。暑假时,我品读了群经之首——《周易》,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甚为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因此,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书中说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像天一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发愤图强。经过一番思考,不禁发问:君子是不是只需不断努力就能成功?我以为不一定。在我看来,这句话应该是“天健行,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根据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逍遥传》中也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人生于天地间,应顺天而行,遵循事物的正确规律和方法,而不是只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干劲。在我身边,不发努力刻苦之人,却为何有些成绩普普通通?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劳动十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他们缺少正确的方法而埋头蛮干,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才会如此。所以说,君子不仅要努力刻苦,还需顺应天道,才能使之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效仿它来增厚美德,客载万物。古德之心,泱泱中华之传统。仁、义、礼、智、信五德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意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德之师;义之忠,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德之将;礼之谦,成孔融“三岁让梨,尊长尚礼”的德之贤;智之慧,成孔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德之臣;信之守,成季布“一诺千金,千金难买”的德之志。道德之心,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对道德的关注和讨论,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如今,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最令国人尴尬的是老人倒地无人扶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消失不见,但深入观察,是因为“助人为祸”导致好人难做,不禁发笑: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还有像广场舞的音乐声变成了扰民声,共享单车乱象跌出,更有为制止“中国式过马路”而在街道安装了智能过街的交通闸门,看到这里,我认为这些道德陋习应从思想意识上纠正,而不是靠不必要的科技产物来进行约束。老子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真正有道者,其德行是自觉主动的,出于自然,所以表面上没有“德”的'痕迹,而那些被动的,刻意地去做已不是有道德的表现,这种道德已经变质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呼唤着道德精神的指引。“不义富且贵,于我与浮云。”社会竞争,不应该忘记我们身体里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为师者,以袁文婷为标,传道授业,德诲桃李;为官者,以沈浩为标,廉政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商者,以海尔为标,先义后利,商场竞争不忘道德操守。为国者,更应该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规范法律法规,弘扬传统美德。日本地震,我们以德报怨,积极的救援,才是一个国家应该有的道德风范。
品读经典,我读懂了自强不息,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当代的君子们要不断为社会输送正能量。读懂了厚德载物,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当代的君子们肩负着提高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责任,让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不仅是个人,社会中也需要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国家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富强民主。如此,才能启道德之心,重振尚德之邦,展华夏雄。
品读经典,含英咀华,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周易》读后感篇4
?读书求学》这篇文章讲了:《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和源头。后来孔子读《周易》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还几次了,换了许多次新带子。这使得他在自己的著作《论语》中也有多处引用了《周易》的词语。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叫作“韦编三绝”,以此来形容孔子勤奋好学。
这使我深受启发:我应该学习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有时候我学习累了、遇到困难了,我总会用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激励自己。孔子都那么老了,学习起来不叫累,我才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涯,怎么能叫累呢?到了三年级,我的作业越来越多了,学习各种知识也越来越难了,我告诉自己要坚持。不会做的题目我就反复想,反复试算;背不下来的古诗,我就每天坚持熟读,坚持一天背一首,不断积累;画不好的导图,我就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修改,疏理思路,不断完善;弹琴也是一样,九级的曲子难弹篇幅又很长,我就一只手一只手的`学,每天坚持联系,纠正指法,增加连贯性和节奏感,不断熟练。渐渐地,我也养成了勤奋努力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不叫累,奋发图强不怕苦,不断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让自己各方面的成绩稳步向前。
《周易》读后感篇5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不安分,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周易》读后感篇6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断的废除,但是有一项文化却是与时代潮流相反——易经文化,随着现代人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探索老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食粮。朱熹说过:不知易,无以习。老子得易之体,孟子的易之用。但对于这本集中代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书,我们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若没有曾老师的指导,我也许无法体,也无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误解,以前,总以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但是曾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解释:易经里的说词只是给你参考用的,并不是算准你的是非祸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时假作真。有时都是不可信的。算出来的是上天给你的参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切身环境去使用罢了。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曾老师说学习易经的意义一个是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第二个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个是求同存异。何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生长成熟,而易经就是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较是最合适的。
曾老师讲到过天地人三才。易传里有张三才图,上阳为天,下阴为地,人在天与地阴与阳之间,图像边框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天人合一,意为人与宇宙互为协调。
系辞里讲过八卦变化的问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的万物变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广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学思想。
然而,曾老师也讲到过,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经一定要比较宽广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点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况易经还要人更三圣,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么呢?无非献丑罢了。
《周易》读后感篇7
?周易》与《书经》主要写了,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记、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周易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尚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重要作用。孔子年老时,回家乡编书和讲学,但仍坚持学习。因为读的遍数多了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多次,以此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习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后我在读书时,也要做到认真阅读,不断的积累知识,充实自己。因为孔子就是用毕业生的经历,勤奋学习增长知识的。我们拥有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努力,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觉背诵,把每天的学习内容当天掌握,扎实读书,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书求学》——《周易》读后感350字
作者:杨珺程。《读书求学(三)》主要讲了《周易》和《书经》两本书。《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那是因为孔子韦编三绝,认真学习,所以才会这样的。而《书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它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秦穆公。它还是儒家重要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一本。
孔子写的《论语》之所以用了很多《周易》里的词,是因为孔子韦编三绝,刻苦钻研,决心要把这本难读的书弄懂,他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我,在一次背第三阶段古诗《木兰诗》的时候,由于字句太多,我怎么也背不下来,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把它背下来,而且是在十分钟之内,我先熟读《木兰诗》一遍、二遍、三遍……一直到十遍,我又从网上查找了《木兰诗》的大意,这种“和时间赛跑”的精神,促使我把《木兰诗》不到五分钟就背了下来。
我们学习的时候也必须像孔子一样,要有“韦编三绝”的韧劲,才能收获好的效果。
《周易》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藤萝读后感7篇
★ 高老头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