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中可以探讨书籍的社会背景,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在读后感中,尝试表达对书中情感的共鸣,这样能让文章更生动,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杨绛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杨绛读后感篇1
一周内,断断续续,终于在今天清晨,读完了杨绛先生这本不算长的纸质书。
前两部分,只是先生个人的感发,无法感同身受,很想放弃。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来的回忆,才让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的伴侣,携手走过坎坷的一生,着实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爱得炙热,情深,容易相伤。你有你的缺点,我有我的不足,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到一处,轻轻相拥,互补而后完整。你人生得意时,有我; 你失意落魄时,有我。无论顺境逆境,有你,有热爱的事业,钟爱的书籍,纵使身处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艳羡。
一个家庭的组建,源于两个相爱的人,而后,有了爱情的结晶。三口之家,再平凡不过,却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一直觉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责任,从ta降生,就需要付出一切来爱ta,照顾ta,父母是无私付出的一方,孩子是理所当然接受的一方。看到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相处方式,才意识到,原来,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亲子关系,是我从中学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一本读过的书,即便记不住,却也会在心中留下些许痕迹,当在另一本书中遇到相似的时期,地点,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时,睡去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它们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珠子,彼此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串串完整的珠帘。
杨绛读后感篇2
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才隐约知道她是谁,之前只是听说过,可能因为我读的书很少。开始还以为是个男人,估计也有人和我一样会好奇,明明是个女人为何以先生自称?
先生的含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是对医生道士等等。对女性称之为先生时,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之前听书听过,如今一口气的把书全部读完,内心被打动。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是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情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在时间的洪流里,记住的会被遗忘,得到的会失去,铸造起来的可以被毁坏。然而却确实有些东西可以留下,比如爱与信念。
愿我们仨也如此。
杨绛读后感篇3
知道杨绛“杨先生”还是在收音机里面的事情了,我那时候也不爱看书,也就仅仅知道是个非常知名的人,并且是女人。后来总有人“神话叨叨”地讲杨绛先生的话,不管从抖音还是微博上都能偶然见到摘自她说的话,觉得还是应该看看跟她相关的书,于是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最开始只看得到“杨绛传”这样的书名,可是看了看目录,是讲述她从小至老的故事,很琐碎,很久,顿时觉得压力好大,就吓住没敢再看。
在知道杨绛之前先听说的钱钟书的大名,但也只限于听说过名字而已,恰好听书听到了钱钟书的传记,才知道他与杨绛是一家,于是还是决定找一本他们自己写的书,于是看到了《我们仨》,杨绛先生写于2003年的,这本书还归类到“亲子书单”或者类似“家教书单”中过,想了想应该适合我。
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翻开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吸引住我了,也不是说里面有多么扣人心弦的情节,反倒是非常简单的日常内容,却像有个无形的磁场,吸附着浓浓的温情和爱意,让我觉得像个小宝宝依恋妈妈一样黏上了这本书,然后再默默的哭,好像离开了妈妈一样。
再看目录,怅然泪目:
第一部我们俩都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仨》里的三个人就是杨绛、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女儿钱瑗,钱钟书与钱瑗都在1998年先后离世,杨绛先生于2016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2003年杨绛先生已经92岁了。书里最开始反复提及走路要小心的部分,俨然是年岁大了之后的习以为常。里面丝丝扣扣都是三个人之间细腻的感情,虽不用多热烈但温润人心。
我想这也是《我们仨》的特殊之处,除了感慨耄耋之年还能继续写作的不易,更重要的是,这是我能够理解这个年纪的线索,同时赞叹一下文章的魅力。这本书非常值得闲下来的时候,细细品味一番。
杨绛读后感篇4
我早就知道杨绛先生,之前上学的时候学过她的作品《老王》,后来又读了《我们仨》,《杨绛传》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它主要讲的是杨绛的一生。
杨绛只要提这个名字我就会想到她的一些事。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两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杨绛传》的作者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将杨绛先生的一生进行了叙述并配以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悟。全书一共十几万字。作者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杨绛先生一生的故事,让杨绛先生的形象立体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绛,虽生于乱世,却始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在她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如深谷幽兰般,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杨绛先生身上的气质,得益于她那位严厉而正直的律师父亲。父亲对杨绛家教甚严,连生病在家休养,都要做好学习计划,所以杨绛先生才能一生自律的求学上进。为了让杨绛懂得珍惜时间,努力读书,父亲每次只给她一本书,读完便收回。父亲曾问阿季(杨绛小名):“阿季,三天不让你读书,你怎样?”她说:“不好过。”“一个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个星期白活了。”读书,对于先生来说,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先生的文笔如此细腻,想必也和她多年的优秀读书习惯息息相关的。
后来,与爱人钱钟书相识与清华大学
未读此书前,我以为先生只是一位儿女情长的贤妻良母罢了,但读完杨绛先生的一生,我便深深为先生折服了。这本书中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爱情是令人羡慕的,是那么纯净与美好,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得益于良好的家庭背景庇护,她得以从小耳濡目染吟诗习文,从而培养了她骨子里的坚韧与温柔也使她不受世俗与名利的影响。很喜欢书中杨绛先生引用的一句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钱钟书听后回复:“我和他一样”杨绛先生也答到:“我也一样”。这样的爱情却是令人感动,想想那个年代动荡不安但是她和钱钟书始终相濡以沫,非常让我羡慕。
杨绛先生以自己平静的书斋生活,应对多种考验,怨而不怒,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以普通人的心态,描写着普通人的生活,彰显人生大爱。送走了丈夫和女儿后。她哀而不伤,仍然孜孜不倦整理书稿,出版作品。92岁写《我们仨》,103岁出《洗澡之后》。不拘泥对生命存在的执着,努力完成对死者的慰藉和对生者心灵的洗涤。
以杨绛先生的才华,本可以驰骋于文坛及事业,但是她更乐意躲在丈夫背后,照顾他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她将悲痛藏于人后,重新让自己的生活忙碌起来。她一生潜心治学的生活态度,值得每个学者学习。合上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杨绛读后感篇5
?杨绛传》是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央北,原名张强,青年写作者。已出版作品《那一世我遇见了你:仓央嘉措得今生今世》《当爱已成往事:徐志摩诗传》《春风沉醉得夜晚:电影情爱大记录》《你得悲伤,我懂》。
我从《杨绛传》最开始描写杨绛和钱钟书两人两情相悦的情节感受到愉悦,随着他们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及后来悲惨的遭遇,我不禁发出感叹,为他们的不公感到愤怒。
因钱钟书笨手笨脚不会系鞋带到杨绛生病住院钱却能端上亲手熬炖的美味鸡汤而发出的愉悦笑声。
最终我感情的崩溃是在文革中杨绛被剃了阴阳头而爆发,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终于在他们的女儿钱媛病倒离世时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钱钟书相继去世,留下孤独的杨绛……
我一直不停地抽泣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一位如此卓越的坚强的伟大的文人,生活得却如一粒尘埃般朴素。顿时感觉在她面前的任何嬉笑和不严谨都是犯罪。
决定重看《我们仨》,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信仰,除了信仰之外最好还能有些情怀。杨绛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是有情怀的。
虽然这个词现今已经被用滥了,但一个时代总会有一批人代表那个时代的风骨,这种风骨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杨绛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结果读后感5篇
★ 哥哥的读后感5篇
★ 病人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