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情感的画卷,透过文字勾勒出个人内心情感的五彩斑斓,写心得体会使我们能够系统地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左传的读书心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左传的读书心得篇1
?飘》是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它是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女士生平唯一的一本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佐治亚县塔拉庄园里的大小姐斯佳丽。奥哈拉是小说的女主人公。与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红楼梦》里面的主人公林黛玉完全不同,这位在塔拉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女人精力旺盛、大胆叛逆,她浑身上下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喜欢斯佳丽,不仅因为她不矫情,更是因为她在塔拉庄园危在旦夕的时候,用她那娇嫩的双手和稚嫩的双肩撑起了整个庄园,帮助庄园渡过了难关。可是,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来,先是母亲埃伦去世,接着父亲杰拉尔德去世,作文后来,与瑞特的第一个女儿波妮。巴特勒也因为跨栏时扭断脖子而不幸去世,这么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使斯佳丽整天沉浸在悲伤之中,因为她始终坚信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一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这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种不轻易放弃、坚强、无惧无畏的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便会告诉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慢慢合上书本,脑海里细细品味书中的场景,带给我的感觉依旧是那么坚定与执着。一遍匆匆的略读,并不能体会多少真谛,也许,等我再读几遍时,会有更多的收获吧!
左传的读书心得篇2
两千多年前,吴国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鲁国人做了精彩的演出,鲁国的史官纪录下来,这就是那篇文章《季札观乐》的由来,笔者最近读来,亦觉别有风味,感触颇多,现说出来以飨读者。
一、演出的盛况。
演出约二十首歌曲,都是《诗经》中的诗歌,分别是十五国风,小雅,大雅,颂。还有六种舞蹈。歌曲听的季札是赞不绝口,先是说:“美哉,渊乎”“美哉,泱泱”后又说:“美哉,荡乎”“美哉,砜砜”。还有“思深哉,广哉,至矣哉”等。乐舞看的季札是目瞪口呆,特别是对周武王,商汤,夏禹,虞舜等朝代的乐舞感兴趣,夸赞之词更是多多,这里不在赘述,请观原文。
二、季札观乐时的评论。
随着歌舞的美妙演出,季札即兴发表了对歌舞的评论,其要点是:
1、对周朝各诸侯国音乐的表扬多于批评,特别是对一些大国充分肯定。
2、对(小雅),(大雅),(颂)评价极好,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3、对乐舞的看法是越年代久远的舞蹈越好,说:“乐舞反映了各朝代的德政”。
三、史书对季札观乐的评价。
史称季札竟能“尽知其意”,边观边评,妙语珠连,议论风生,乃至轰动了周文化中心,使鲁人敬焉。他精于音律,不直听声而已。就是说季札能辨乐声之正邪兴衰,从音乐中听出国家的兴衰的征兆来。
四、我的感想。
1、笔者认为,季札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场演出,他把歌舞看作是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音乐舞蹈在他眼里是礼教盛衰的反映,也是国家政治盛衰的反映。他从歌曲里能听出百姓的辛苦和怨恨,统治者的恐惧。他在舞蹈里看见了朝代的兴盛和先圣的.伟大和德行。他是思想界的先行者。
2、季札是一个懂音乐的奇才,他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之深,在当时乃至现代也不多见,说明其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其音乐知识的渊博无人能及。十五国的音乐他都懂,不然怎么能作出精辟的评论,相信他不是忽悠大师。
3、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特别是关于音乐的古文本就不多,值得一看。语句优美,词汇丰富是该文的特点,对提高学习古文能力有所帮助。
左传的读书心得篇3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读《左传》是特别增加我们学识的,是作为文学院的学生必读的书籍,正好有这次机会,将自己读《左传》的想法做如下总结。《春秋左氏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春秋左氏传》的史料价值。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的大致状况。《春秋左氏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如:僖公22年的宋楚泓之战,先写宋襄公两次坐失战机以至造成宋军大败的恶果;接着又写出他为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愚蠢做法。把宋襄公的迂腐固执描写的淋漓尽致。又如僖公28年的城濮之哉,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役。作者先写楚晋双方对战争形势的估计,接着刻意写了晋文公派人稳住草、卫二国,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报所谓的“楚君之惠”。最后,写战役的本身:晋军以其下军、上军、中军分别与楚军的右师、左师、中军对垒,最后写晋军先击溃楚国的同盟军陈、蔡的軍队,然后一举打败了楚军。作者不仅写出了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还写出了多种战术的具体运用,使人有一种历历在目之感。
?左传》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的发展,有集中记录一件事的本末原委的,有集中写一个人的活动经历的。如隐公元年记郑伯克段于鄢,就从郑武公娶妇写起,写出了郑庄公与其母其弟的矛盾的原委始末及事件的历史结局。而僖公十三年则记录了晋国公子重耳出亡的坎坷经历。这不仅丰富了编年体史书在记事、记人方面的容量,也有助于弥补事件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增强了历史表述的艺术性。
?左传》是一部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有些瑕疵。首先是较明显地存在多体杂糅。《左传》基本以编年为主干,但同时兼采人物传记、本末记事、以言述史等手法,且于此类人、事、言的记述中常常缺少时间界标以为限制,致使编年体式受到削弱。其次是评论尚未能完全把握历史文体。《左传》评论史事,基本上以礼的违合为标准,“礼也”“非礼也”一类论断充斥全篇,还未能通过编年记事,从历史的变化发展和统治的成败得失来立论,读后使人有诵伦理书之嫌,而少观史策之得。最后是过多地收录奇闻轶事和频繁地使用遥体人情的笔法致使闺房私语、个人独自、密至阴谋之类时有所闻。
?左传》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古典著作,它开拓了中国记事、叙史许多新的方式和领域,是值得我们反复仔细学习的。
左传的读书心得篇4
?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书中的前几任君王,在描绘上可以说是平凡无所奇。毕竟是编年体的史书,一件动摇国之根本大事,只用几行字就讲完了。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风血雨、谋权弄术、前恩后怨,我总是放下书本再缓缓回味时,才品尝得到。
书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枪,我一剑,勾勒出一桩桩连绵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让我一点一点地着迷,一点一点地沦陷,恨不能一窥所有。
书中郑庄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乱世枭雄,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满怀野心的君王。从权利欲望的角度看,郑庄公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位能人。可是在道德上,书中却给了他一个“有失教诲”的批评,批评他在对待叛乱的弟弟身上有失教诲。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就已极重视道德的修养。史书没有因为郑庄公在处理他弟弟的叛乱之事上是胜出者,而大肆谄媚褒扬。史书从道德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批评了郑庄公有失教诲。
的确,书中在记载郑庄公与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没有郑庄公对弟弟的教诲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有臣子曾提醒郑庄公,‘其弟弟自幼受宠,又有母亲扶持,且还心怀大志,日子久了毕生异心,让郑庄公提早提防与教导’。而庄公对臣下的提醒只回应了一个意思“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视其弟弟的威胁,反而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故意放纵弟弟谋反,最后一鼓而破之,让他的弟弟最后远走他乡”。
这就是庄公的人格,从权利角度看,他没什么问题,可从道德的角度看,他有伪君子之嫌。因为,假如他对弟弟加以控制并引导教诲,或许他与弟弟之间能避免一战。
现今,庄公是很多的。组织之中不乏有一种人,当他明知你所做的是错的时候,他不提醒你,而当你错到尽头的时候,他才来批评你、指导你、美其名曰:“拯救你”。诚然受恩于人,不该枉自揣测,可这样的现象还是有的。很多做事的方式于理可通,于德却未必通透,庄公真是发人深省。
德于内,而彰于外,无论做人做事是多么世故圆滑,多么无可挑剔,最终仍逃不过道德的品评。君子、伪君子心自知之。
左传的读书心得篇5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而可喜,面对死亡来临而可怕。那情形,该像路边的野花,庄子对妻子的去世就“鼓盆而歌”。真人不易,学者说儒家教人入世,道家导人出世,曾经,至亲的人离世,让我感到生命无奈,生活疲惫,很多时连“世”也分不清,混混沌沌,顾此失彼,随波逐流,以为明了的事多了,却是越发失了方寸和方向。我翻开书,参照已心。
有时,成年人比少年成熟,是成年人多经历了几场葬礼。生死是庄子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的,生死纠集了一切利益所在,物质、精神、爱憎,是人就逃不了。朋友学佛,说人世是苦难的集合体,要历无数生离死别,得失祸患,来日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下世不要为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庄子也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乎。”所以庄子说,我们要懂得“顺应”,去面对,当你已无能力握着的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时候,去放开。世上没什么是理所当然,或是横加于人的。多经历了葬礼,我懂得无论对人对物,如果只去忧患失去的悲哀,而不感恩曾经相遇相守的幸运,那去到哪个世界,也并不能真正快乐。有人问佛祖,什么是佛?佛说,无忧是佛。原来,现在脚下的土地,也可以是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力量。生命在思潮里庞杂,回归自然便直观,生命是八个数目字和一条小桥,像德兰修女1910—1997,周总理1898—1976,在看这篇文章的人,生命尚缺四个数字。我是人类社会的瑰宝,也是大自然的一棵草,我笑笑自勉,能踏上小桥赏过风光,“活好当下”活出真我就不“悲乎”。
何为真我?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愿望的本真,书里娓娓而出。外面实在太吵了,在信息、物质、欲望膨胀的今天,滋长出原始森林里蔓藤一样的人际网,已天天疲于奔命,却发觉满足更难,快乐变小。“心为形役”原来心被外物奴役着,心当然是高兴不起来。是时候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声音。见过有种培训课程,学员要每日停下来和自己的手手脚脚,耳朵肚子身体各部说说话,关心它们过得怎么样。这近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公于庄子的观心入门。“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庄子说的耳聪目明,不在于听得、看得有多高远,而是能听见自己的声音,看见自己的心。心要见,必先静。“水静尤明,况精神乎,圣人之心静乎。”水能映照天地万物,是水清静的时候,风浪大作之下水映不出东西,人心亦然,心湖急流暗涌,世界万物也照不进人的心。
“庄子把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以心为镜,才可看清现状,联系过去,看到未来。“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闭上目,静静的,我问我自己的心,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梦,怎样努力过?你心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幅画卷?“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奈何。”懂得生命真谛的人,不会花时间在不该当的事情上,不会因为执拗、较劲追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于丹老师说,为了娶绝色女子,为了虚荣嫁给富商,离开了爱情,于是此生与他(她)错过了;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结果猴子给逮着了。“丧己于物,失性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于俗,谓倒置之民。”将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开,以心为镜照见自己,再去思索问题,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生活状态。”且好的心态,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艺重要,像运动员往往场上显不出场下的好成绩;搭在板凳上的板条我可以轻易走过,但横到悬崖上就我就却步了。静心达而见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颗清明的心,以规律迎合规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会游刃有余,做得更好。
书禅明了一种“道法自然”的生命状态,以真求真,以真发现真,“大道合乎自然”是庄子所有理论的核心。“大道合乎自然”,不是人们平常断章取义的无为、懈怠、隐世避事,“大道合乎自然”我们才能最后获到大自然里“和缓的凝聚力”。天地运行,万物更迭,四时有序,生生不息,正是天地间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大圣大哲,能聚贤纳士传授至理,是他们不可或缺地拥有和缓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五千年泱泱大国,骨子里就是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团结共济和谐发展,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里不息不灭。“和缓的凝聚力”,让我们的心恒久澄静清明,精神有了足够的强大,便能找到自己心的大道。
左传的读书心得篇6
从古至今,读书一直都让生活充满乐趣。读书可以丰富人的情感;读书可以让人们了解知识;读书可以让我们走向成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清代哲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朱熹能成为出名的哲学家,不就是因为他读书多吗?换句话说,读书,使人们走向成功。
我永远觉得读书是我这一生最大的乐趣。
这句话,出自冰心奶奶的文章《忆读书》。这篇文章是冰心奶奶90岁时写出的,包含了她这90多年来对读书的感悟。她觉得读书是她这一生最大的乐趣。而文章最后,她送给我们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这便是这一家子,爱书如命的一家子。
这是出自外国文学家的《爱书如命的一家子》里的一句话。经梳理整篇文章之后,发现这一家子都因为读书而忘了自己在干什么。爷爷因为读书而把烟灰当成咖啡喝了,妈妈因为读书又把温度计当成锅铲炒饭,而就连猫因为看书都能把电插头当成了老鼠洞。
人间的书是读不完的。就拿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来说吧。小时候,苏轼很喜欢读书,但他把家中的书读完之后,便觉得自己已经读遍人间书,识遍天下字。于是,他就在自己家门前贴对联,上面写着识遍天下字,读遍人间书。他们邻居家的老爷爷觉得他这样自大长大必成祸害,于是拿出一本写满生僻字的书,去苏轼家请教,苏轼被难住以后,便把对联改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在听了这么多事之后,你也一定会有所感触吧。在我短短这几年的读书生涯中,我渐渐地悟出了一个道理:读书,让生活更美好!
左传的读书心得篇7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哈利波特》。我非常喜欢这套书,一口气就读完了。
哈利波特的父母在哈利小的时候被伏地魔给杀害了,小哈利自己侥幸逃脱了伏地魔的黑魔法,但是在他的头上留下一道闪电形的伤疤,从此他成了魔法界人人可知的“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的父母被杀了,可怜的哈利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住在他唯一的亲人姨妈家里,在那里受尽折磨,度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哈利十一岁生日的那天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是一名巫师,现在要到魔法界去学习。就这样哈利不平凡的一生开始了……和罗恩﹑赫敏成为朋友,和马尔福成为对手,误解斯内普教授,认识和蔼﹑可亲的校长邓布利多教授,当然还少不了杀死哈利父母、哈利最痛恨的人—伏地魔……在充满爱又充满恶的世界里哈利度过了一生。哈利杀死了伏地魔并为自己的父母报了仇。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赞叹:哈利是一个多么勇敢﹑果断的人,自己和两个伙伴对付一个法力高超的伏地魔(又称神秘人﹑黑魔头等),伏地魔有很多食死徒为他效力,有些已经年纪大的巫师都怕他。哈利一年级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却敢于与他战斗,六年级的时候与伏地魔面对面地战斗,那时虽然他已经长大了,可是论法力还是不如伏地魔。七年级的时候,他和他的两个伙伴一起在外面没有上学,寻找着可以打败伏地魔的魂器(他们的校长邓布利多教授在哈利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寻找魂器而死的)……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对不幸的命运越是抱怨,就会越觉得痛苦,不如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山中没有笔直的路,然而,有弯曲,才有雄壮,正如溪流有阻碍,有不平,才有歌声!
左传的读书心得篇8
在《左传》的世界中漫游,难免会遇到神与鬼,与鬼神世界相通的人是“卜”与“巫”。即便尊如王者,也要屈躬以问。
在《左传》中记载的春秋史实现在阅读起来更像是一个结构严谨的“故事”。在这些故事我无意于探究当初书写之人是否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从阅读《左传》的文字中,其实读者能感受书写这些故事的人,对于文字本身所抱有的敬畏感。那么这些故事姑且先信之。
在《左传》中记载的史实及故事中,其实还透漏着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那便是“卜”与“巫”的世界。我们应当相信在中国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神与鬼和人是并行在大地之上的。在人的故事里,神与鬼的出现无疑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制约力量和智慧来源。
余英时在《先知中国》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提示:对于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与文化,需要跳出“传统儒家文化”的局限。因为在那时,儒家文化还远远未成型。或者说,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源头正是“卜”与“巫”的文化。即便在儒家有“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但我们可以肯定,孔子老先生所知道的有关神与鬼的故事并不比我们少,更为肯定的是,在孔子老师所熟知的“春秋历史”中,神与鬼的故事要流传下来的还要精彩。
在《左传》所记载的春秋史实故事中,神鬼之说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量。经由神与鬼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主导历史的推进与演变。在文本记载中出现的“卜”与“巫”,往往处在故事转折之前。在一个看似普通的事件中,经由“卜”与“巫”的介入和推演,常常会对之后几年或数十年出现的局面作出预判,更为值得让人深思的是,这些预判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属性:皆验之!
当然这些与“卜”与“巫”有关的言论、说辞,都被谨慎的记录下来,在我们阅读这些卜辞和解惑之语时,往往会面对一大推被我们视为“不知所云”的内容。而这一套卜辞显然具备完整的话语系统。这套话语系统或者出自《易》,或者出自“卜”与“巫”者才能识别的经验,或者出自“卜”与“巫”对神鬼开示的推演。这些解说卜辞表现出高深莫测的样子。阅读的人都未必能知晓卜辞中到底藏有何种玄机。而对于王者而言,他们通过这些与鬼神相通的“卜”与“巫”,也只能听到自己想到的那部分内容。在“玄之又玄”的背后,不可知的命运设置了多种解答方法。
在“皆验之”的前面,命运向每一个参与的人昭示了它巨大的不可测性。这些神与鬼的提示、卜与巫的.预言在与命运相结合之后展开之后,显示了其凌厉的残酷性。而这种残酷性又反过来让每一个参与其中“卜”与“巫”更加的深信不疑。
如果远距离的旁观这些故事,故事中所参与的王者与僚臣更像是卜辞预先设置的棋子,卜辞在应验之时,能恍然大悟的人所剩无几。而“卜者”与“巫臣”只是在一旁冷静的观看着发生的一切,并郑重地用刀笔在竹简之上写上“皆验之”这样的总结性陈词。
这些神鬼之说无一例外的会被人小心的记录下来。在数年或是数十年之后,在验证之时重新被人提起。这些神鬼之说不会一下子打开它的内核,凡是参与的人,都是在事后才能得知这一切均是拜神与鬼所赐。即便这些神鬼之说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一个梦,或是一个征兆而已!在未来已经在那时发生了......
在阅读《左传》中记载的故事中,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讲的“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就会逐步的成为一出又一出的独幕剧。而这些史实又会让人想起金斯堡在《嚎叫》中一句: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这一句式在春秋一段的历史中被频繁的套用在出现在《左传》所记录人名的命运上。在《左传》中所记录人名多达四千余人。而这部分有记录的人名才是春秋历史的参与者。对于大多数有史记述的历史而言,95%的人都没有参与到历史当中去。而整部《左传》所记载的不过是四百余年间不过区区四千余人的故事。其他的湮没在青草黄土之下了。
?左传》的精彩也正是在这里!在这四千余人的命运记载中,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能看到另外一种中国的传统。这种传统与“儒家传统”显然不是一个路径之上的。在《左传》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文化,要更加的刚烈和勇猛。只是这部分传统毕竟距离我们太久了,我们首先遗忘了!
在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句话中,当然也包括《左传》所记载的这种传统!
左传的读书心得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