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出高质量的观后感,就必须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一份有价值的观后感是需要结合相关的情节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央视榜样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央视榜样观后感篇1
看了《榜样6》后,我从张桂梅老师身上学习到了很多。
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众多适龄失学女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走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可当无法保障学生安全的时候,何谈追逐梦想?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立女子中学的决心。
2008年9月,在张桂梅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全国惟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子中学终于顺利成立。
央视榜样观后感篇2
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榜样的力量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知不觉间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以行动人,以行感人。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引导,榜样的力量可以穿越岁月,光照未来。它是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它是镜子,衡量你的言行;它是资源,凝聚着力量。
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业都有着榜样,榜样的力量让我们坚定信念,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国家发展需要榜样。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榜样的支撑。每一个行业都有榜样,榜样不分高低贵贱。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他们带给一个国家发展源源不断地力量。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榜样的力量指引我们不断向前进,激发国家不断发展。榜样所带来的力量对国家发展、长治久安起的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社会进步需要榜样。社会不断进步,榜样所带来的正能量功不可没。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榜样的力量悄无声息的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散发的气息让人振奋。潜移默化间感动着大众,这种力量鼓舞着大众。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身边一群人。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个人提升需要榜样。提升个人道德,榜样在某些问题上感动着大众,改变大众的观点。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例如来人跌倒扶不扶,大众是害怕的,不敢扶的。但是有人做出表率以后,以行动人,以行感人。一个好人做一件好事,所产生的效应绝不仅仅限于一个人、一件事,而是会因感人之举而产生感动之情,因感动之情而产生感恩之念,因感恩之念而产生感染之力,好人精神便从一个人扩展到一群人、从一件好事扩散为件件好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形的,在一件件小事中改变着大众,影响着大众,感染着大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国家发展的保障,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个人提升的动力。
央视榜样观后感篇3
榜样7观后感:2023年3月25日晚上八点准时等待榜样7的播放。
第一位榜样:特级航天员王亚平,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王亚平表示:“练习场上燃烧,让革命斗志在安全飞行中见证,用信心、耐心、决心书写终心,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第二位榜样:点草成金林占熺:利用草代替树木种植蘑菇,林教授表示:“现在正是定草事业发展的关键的时刻,我只有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这让我看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勇于主动的去挑起新的使命。
第三位榜样:路生梅医生,一个大城市的姑娘到艰苦的佳县当医生,路生梅医生在条件极度艰难的条件下治病救人,儿科专业的她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让我感动的是路老分享的治病救人的故事时,让我明白,为党工作是光荣而伟大的,希望这样的优秀的共产党员越来越多!
第四位榜样:____获得者艾爱国,对于自己的工作刻苦专研,活到老学到老,他表示:做事就要做好,做到极致。致于学,善于学,不断创新工艺,用科学的态度解决问题,传承中国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第五位榜样:王传喜,刚上任就收到法院传票,还拿出自己积攒的100多万去帮村里还债,剩余的还分期还。他带领本村及周边乡村的乡亲们发家致富,建设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等。
第六位榜样:交警孟昆玉,一位交警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也正因为如此他救助168个生命,风雨无阻,坚守岗位,守护平安,为民服务。
第七位乡村教师:张玉滚,扎根农村,践行教育,翻越1600多米的大山,来返需要12个小时,因为妻子帮助孩子买书,在回来的路上山轮车翻了,九个月的女儿不幸离世,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想着离开这所学校,但是经过党组织的关怀,乡亲们的挽留,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坚守岗位,坚守初心,很了不起!只要学生在,老师就在!
第八位榜样:武大靖,冬奥会上的努力拼搏,打破世界记录,为祖国取得第一枚短道速滑金牌。
央视榜样观后感篇4
?榜样》专题节目的播出,集中展现近年来各行各业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就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当下,有的青少年把年轻的资本当成挥霍的本钱。在学习上敷于表面,仅停留在完成作业的层面,不能静下心来刻苦钻研。在工作上浮浮躁躁,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迟到早退,工作期间玩游戏、逛淘宝、聊天。在生活上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更有甚者把学校里换下来的脏衣服拿回家里让父母帮忙洗。以上这些年轻人正是缺少对优秀榜样的学习和认知,才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方向、失去力量,怎能挑起建设美丽强国的使命担当?《榜样》无疑是激励青年人奋进的“新教材”。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这些“榜样”成为青年一代前进路上的引领者,助力青少年前行,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拓创新,大国工匠为“中国梦”提速,李万君的精神值得青年一代学习;扎根深山,为孩子们播撒知识的种子,支月英的品格值得青年一代继承;甘为带路人,让党员有个流动的家,苗振水的情怀值得青年一代敬仰……
“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我们的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让青少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中有了一面“镜子”,放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小康社会阶段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用榜样的力量为青年“护航”,让更多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以“工匠精神”干好岗位工作,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央视榜样观后感篇5
初心烛照未来,榜样引领时代。2023年《榜样7》邀请了王亚平、王传喜、艾爱国、张玉滚、武大靖、林占熺、孟昆玉、路生梅等8位代表参加录制。几位人民榜样讲述了各自在平凡生活中的奋斗历程,几十年的风雨兼程筚路蓝缕,克服的不仅是数不清的困难,更是自己作为共产党人心路历程上的一遍遍使命践行。重温入党誓词,就是重温当年的决心和信念,更是鞭策青年人审视我们的认知和行动。榜样力量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拼搏奉献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范,彰显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值得我们每个基层工作人员学习和致敬。
榜样的言语让我们热血沸腾,充满理想,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将不断进取,奋斗终身,让党旗下的誓言永远闪耀出金光。
在观看《榜样7》节目之中,我数次被节目中的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更为他们高尚的人生境界而由衷的敬佩。王亚平、王传喜等党员干部,他们长期工作在基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履职尽责,他们不忘初心,牢记誓言,信念坚定。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观念、优良传统和务实作风,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优秀品格。他们,为我们诠释了信仰的伟大力量。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向榜样看齐,振奋精神,坚定信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扎根农村,为打造“小而美”“强而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央视榜样观后感篇6
近日来,各大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华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60年代开始,历时36年,他带领全村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绕过三重大山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该村滴水如油的历史。让人称奇的是,在没有现代化设备和高级技术团队的参与修造下,该渠经过评估,质量过硬,设计合理,可以这样说,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工程奇迹。
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带领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是让人敬仰当代愚公,是我们广大党员的一面旗帜,值得我们广大干部学习。
他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他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注重思想宣传说服,大家心理敞亮了,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黄大发45年的要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学习黄大发同志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当代大环境下,修造这样一个水渠也许算不上一个大工程,但对于闭塞贫困的小山村来讲,要成功却要面临重重困难,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各个方面。
黄大发同志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干,遇到困难自己先上,面对艰险从不退缩。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失败,黄大发明白光靠蛮干是不得成功的,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法院干部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几乎半文盲的他,从零起步,一个字一个字地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专家。黄大发有着难以想像的决心和毅力,他36年来一件事,一辈子一个目标,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
脱贫攻坚的路需要千千万万个黄大发,需要千千万万个新愚公,需要他们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的共产党员精神。
央视榜样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