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工作中的得失和心得的总结,是对职业生涯的反思和规划,心得体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应用文体,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对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对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篇1
贫困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突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特别是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党表现出了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和高效的政策执行能力,这种制度优势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浓墨重彩的刻画出了一副官不畏难、兵不怕死、富者不吝其财、贫者不惜其力,全社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壮丽画卷。2020年必将是不平凡的一年,若干年后回首再看,我们在座的诸位都将是决胜脱贫攻坚、抗击疫情这两件彪炳史册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受益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悟和收获。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上了一堂直观的、生动的制度自信的实践课。为什么我们国家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减贫的宏伟目标、为什么能率先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先进的,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就是我党发声、发力、发奋的。
有时候我在想,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所孜孜以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夙愿和终极社会图景,如今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徐徐展开,逐步成为现实,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中所作出的所有努力、所有牺牲,都是在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每一个人,开一个大大的太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全国异地扶贫搬迁960万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同步搬迁500万非贫困人口”这也就是说为总计1460万人重建了家园,这相当于挪威、芬兰、丹麦三个北欧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担当,是中外亘古未有之民生善政。这个时候再仔细品味,会发现制度自信不再是书本、报刊上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而成了发自内心的心悦诚服和深刻认同。
简而言之我们普通党员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紧盯民族复兴这一历史重托,以决胜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为契机,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态度,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埋头苦干,待到功成时,抬头再相见!
对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篇2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贫开发上。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
现在,我们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
对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篇3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纵观我国国情,人口规模巨大,贫困人口也相对较多,而且区域发展不均衡,如今能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兑现了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可想而知全国各界集体作出了天大的努力和奋斗:8年间,累计30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超1800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最终使得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脱贫攻坚楷模们无私奉献,担当奋斗的精神值得歌颂,他们有的历时7年,带领村民在悬崖上凿出一条8000米长的绝壁天路;有的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身患绝症却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进大学;有的名校研究生毕业主动请缨参与扶贫工作,带动全村实现整体脱贫,殉职时年仅30岁……他们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让共产党员这个名字在脱贫一线熠熠生辉;他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让自己的初心在带领乡亲们奔小康的过程中得到淬炼!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将于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大会还将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对大会进行现场直播,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同步转播。
而今,脱贫之战已收官,但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因为“行”此路,我们必须行!
描红“脱贫基本色”,依托党建,借力而行。脱贫攻坚是关系到民生民情的大事,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是党中央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一步。所以奠定底色、锚定方向是基础、是前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升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所以从宏观角度讲,我们各项工作的底色都是红色。在中国,也只有“红色”引领的事业才最有希望、最有前途。尤其脱贫攻坚,是在我们党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的一项全国性工作,所以我们更应该时刻把握事业的属性,持续领会党建的深远意义,持续挖掘党建的巨大潜力,为脱贫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组织动能。
启动“致富新引擎”,着眼将来,谋划而行。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并不意味着该项事业的结束,相反这应该是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引导困难群众走上致富道路的开始。不要将思维囿于当下,要把目光投向将来。为扶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谋划。我们不但要突破自身的“思维舒适圈”,更要引导群众丢掉“小富即安”的守旧想法。要带领群众步步为营、踏实发展,真正走上依靠自身力量就能实现“链式反应”的致富快车道。真正实现既满足困难群众目前的生活需求,又为将来更好地发家致富奠定基础、做好谋划。结合每个地方的具体实际,按照党中央的安排部署,量体裁衣、量身定制,把规划做实做细。写好“脱贫下半篇”,启动“致富新引擎”。
脱贫之路我们“行”!我们一定行!过程也许不容易,但只要全国上下一条心、一盘棋、一股绳,我们就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万众一心、全力以赴、砥砺前进,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农民行!让农村行!让农业行!让中国的明天样样行!
对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篇4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个部分,专门列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论述脱贫攻坚,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到二o二o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最根本的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省市县对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把脱贫攻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瞄准靶心、补好短板,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以必胜的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而发起和领导的规模与力度空前的有具体期限和刚性任务的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战,是必胜之战。此战虽是硬仗中的硬仗,还在进行时,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但经过党的十八以来的五年持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胜脱贫的有效战法已经练熟,决定性胜利的态势已经形成,全面胜利的进程正在加速,如期完胜已经没有什么悬念。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乘党的十九大的强劲东风,继续猛冲快打,必定可以一鼓而下,在二o二o年毕其功于一役,使全国各族人民同步走进全面小康的崭新时代。
二、以坚定的理念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何用坚定的理念来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比如精准扶贫的思想、有效脱贫的思想,把扶贫放在重中之重的思想,用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都是脱贫攻坚的新理念。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贫困区域和贫困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一种扶贫方式;就是对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资源进行精准配置,对社会扶贫和市场资源进行有效引导,对扶贫对象进行全过程监测,实现建档立卡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形成“县级统筹、镇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工作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伟大部署,实干苦干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以扎实的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为一名扶贫局的纪检干部,一是要紧盯盯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对贯彻中央脱贫工作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二是要严肃执纪问责,形成高压态势。切实找准在脱贫攻坚中的定位,真正把监督责任记在心里、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解剖麻雀”的精神把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做细做实,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精准发力,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中传导压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三是要加大问责力度,对扶贫工作不务实不扎实、脱贫结果不真实、发现问题不整改的,严肃追究主体责任,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走在前列、做好表率。对扶贫领域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招呼,早提醒,早处理;坚持问题导向,做深做细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总之,我们必须以必胜的决心、坚定的理念,扎实的工作,勇于担当,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对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篇5
今年5月初,根据xx县委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单位安排,我被选派到距离县城41公里的罗州乡大寨村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长,兼任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对我来说,是锻炼,亦是成长。
怀着一颗爱民、敬民的心,我走进了罗州乡大寨村,初来乍到,我对大寨是人地两生,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我,为了尽快转变角色,迅速投入到大寨村各项工作中,我进行了大量的走访摸底调查,大寨村山高坡陡,沟堑纵横,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村民经济来源以外出打工为主。
在局党委、段支部的高度重视下,切实做到一人驻村,全单位帮扶,做到每家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都有联系人。每月走访慰问不下于一次。
通过脱贫攻坚战役的洗礼,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讲奉献,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素质不高的干部,我越发的钦佩比芝麻官还小得多的最基层干部,更对直接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兄弟油然生敬。镇村干部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他们就是当代红军,就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忠实践行者,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回想这三月驻村的日日夜夜,我有过欣喜、激动、徘徊、沮丧,但不管怎样,信念支撑着我。我累,我愿意,我快乐,我幸福,我值得!我将倍加珍惜这段难得经历,牢记宗旨,永远奋战在脱贫攻坚的长征路上。
对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