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在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老师们首先需要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活动分析的一种文字载体,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篇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的情感。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壮丽的风采,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我们来欣赏一下杜熙宇同学为大家搜集的图片,请他来讲解一下。(出示图片)

多美的岳阳楼,可是同景不同情,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 (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诗七言律诗)

1、范读(先听朗诵,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跟读(请同学们小声跟着读)

四、自读文章,粗理大意。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根据注释,解释诗中的重点字词。(见大屏幕)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悲)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对应哪个句子?(悲伤,老木沧波无限悲)

(找不准的地方,小组内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答案。

(2)(好,我们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基调,齐读一下这首诗) 齐读诗歌。

(3)(都有起立,我们看着大屏幕中的图片,就如登临此楼,让我们再读一遍)

再次齐读诗歌。

师评价:同学们读的'悲伤少了点,豪迈多了点,但是我们还是要怀着悲伤的心情来继续欣赏这首诗。

五、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下面我们来逐句进行赏析诗歌的语言、情感,小组合作完成)

1、赏析归纳:

(1)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联系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

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

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感情:沉郁悲壮,对自己辗转多难的生活无奈与失意。

师适时评价。

六、当堂成诵。

1、(我们现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2、试着背诵一遍。

七、拓展阅读。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体会诗人的情感)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杜甫诗中的“老病”“涕泗流”与陈与义诗中的“老木”“无限悲”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对时势的慨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关心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祖国。

八、布置作业。

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将这首诗默写在作业本上。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夕阳迟

颔:徙倚 欲暮时

无限悲 颈:万里 三年

尾:白头 老木

十、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是以“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为主线的。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接着,在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再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对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希望老师不吝赐教。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篇2

教完《登岳阳楼》,我感悟良多。

?登岳阳楼》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杜甫的一首诗,教学重点是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欣赏古典诗歌的意境。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冬。当时杜甫57岁,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时值深冬,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国家动乱,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画面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了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意境壮阔。

本节课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完后,我觉得本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优点:

一、从总体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始终遵循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训练,老师引导。整节课至始至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足,多大10多分钟。

二、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到拓展检测,始终围绕“诗歌意境赏析,语言品味,主旨探究”进行,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高考诗歌考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三、本节课运用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如何赏析诗歌做了方法指导,特别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做了针对性指导,基本解决学生答题思路会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四、本节课突出了朗读教学,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朗读背诵达十多次,有示范朗读,自读体验,有齐声朗读,情感朗读,朗读较有层次,基本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的。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前松后紧。由于朗读次数多,自主学习时间长,再加上开始电脑病毒导致课件播放不出声音,中途往返于中控台、黑板等,后面当堂检测时间就比较仓促。这说明自己对课堂会出现的问题估计的还不是很足。另外,如果能应用电子教鞭,就会从容操控课件,节约时间。

二是默写的环节设计不够合理。在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就进行默写训练,有点仓促,也比较突然。如果能在全诗学完后进行默写,就会随理成章,很自然。

三是在学生探究主旨时,虽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但是太过于轻轻点水,不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是学生能讲出诗歌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感情,但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运用“以诗论诗”的方法,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相关的诗句对应起来。必然使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五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赏析还停留于表层,有待进一步引导训练。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先学,就要紧紧扣住重难点和考点,认真设计学生自学的题目。就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后教,就要积极引导,引在知识的关键,导在学生的难处。要善于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当堂训练,就是要应用课堂所学,解决高考中的实际问题,练在点子上。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篇3

通过前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

考虑到课内诗歌的分析是为了服务于高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因此,又辅以小黑板“经典回顾“,选取高考试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阅历,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可惜的是,当我踏上讲台那一刻开始,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所讲的'内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或许跟我的语言表达有关吧,因此,今后我会在语言表达这一领域更加努力的。

加强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诗歌教学的灵魂。当然,诵读不同于死记硬背。所谓诵读,是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的,换句话说,诵读的思维前提是理解,是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把握。理解是诵读的关键,而诵读必须以读懂为前提。理解的实质,在于读者以原来掌握的固有知识与读物中的新知识建立必要的联系,这种联系愈深广,理解便愈全面,从而实现自然而然的记诵效果,其中,有着学习者的积极思维活动,真正实现了文本与读者间的平等对话,所以,诵读并不会让学习者感觉枯燥无味,相反,它会激发读者反复阅读的兴趣与热情,激发读者的思维,提高读者的理解力及记忆力,是语文积累的有效学习方法。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篇4

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篇5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的一篇诗歌,可以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篇6

?登岳阳楼》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所以这首诗自然要精讲。但我又不愿跟一般老师那样一句一句的分析。而本诗的标题也只反映了其写作地点,不能提取更多信息。因此,我也没有以题解入手。我当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步,学生阅读注释与练习册上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抽查学生记忆情况以及从中摄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步,根据背景入手设问,哪几句诗最能其身世?他的身世怎样?第三步,要求学生思考,身世如此凄苦之人,一般是感到自己的不幸,杜甫是否也是如此?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四步,杜甫博大的胸襟与诗中哪几句诗相照应相衬托?为什么?这几句诗的意境如何,哪几个字炼得好?作点分析。第五步,诗歌首联"昔闻""今上"相对,有人说是"喜初登也",有人说是"感悲苦也",你同意哪种说法?联系全诗分析。第六步,先介绍杜甫"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要求学生讲讲它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七步,学生自读自主欣赏部分的诗歌,然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共同讨论。

但今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些调整。在学生了解了背景之后,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分析其字面意(主要是学生说,老师是作点拨)。然后让学生思考本诗景与情的关系,且要他们置身诗境,描绘本诗的景物特征,以及抒情特征。后面几步则与设计的一样。作这样的调整是考虑班上学生的程度,为了让他们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歌。我感觉今天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只是,我对第六步还有些疑虑,我把这首诗分析得这么深,不知学生能否理解,从今天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还是能理解的。当我把"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讲清楚后,有一部分能够明白它在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而且能联系具体诗句来分析。还有一点就是,跟中学生讲这么深的问题合不合适。如果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必要,但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来说,我却觉得很有必要。最起码让他们在学了杜甫的诗歌之后,能他的艺术风格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篇相关文章:

美术活动教学反思6篇

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6篇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反思6篇

小树叶的画教学反思6篇

《山行》教学反思6篇

五年级技术教学反思6篇

纸教学反思优质6篇

电的教学反思最新6篇

电的教学反思优质6篇

《家》教学反思优质6篇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6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