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不断总结心得体会,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结合实际经历所写的心得体会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和共通之处,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7篇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1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明白苏东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仅有他自我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我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

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坚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先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2

一部人物传记,一部文学作品,了解文人一生,读《苏东坡传》,悟东坡。——题记

我们对苏东坡的认识,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而真正的喜欢他是从读《苏东坡传》开始的,从文字而想其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样“高水平”,苏东坡是一个和谁都玩得来的人,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但从不失那一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也转瞬即逝。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知爱、懂爱,更因为有爱,我认为他是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因为这种精神贯穿他人生的始末,所以他能对浩然之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从他在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都表现着他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官场中,有诸多身不由己,但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林语堂在序言中说过:“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若让我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从前我们眼中的苏轼都有旷达可爱的特点,但我从他的文章里除了读到这些,还有读到了苦涩。这种苦涩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涩。人生是那么漫长,该承受的还是要承受一遍,但是苏东坡比很开。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我们的印象,是潇洒出尘的、是安静自守的、是童趣未泯的,即使是处于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时,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

黄州是他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因为小人的陷害让他从从朝廷命官到一个芝麻小官,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向黄州走去,他让那些丑态尽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哑口无言,嫉妒不已,他用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人生,他在对待残酷人生现实与挫折时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而不是因为人生不如意而轻易否定自己,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游戏人生。无论自己是世间哪颗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是不朽的,是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我认为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所在。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他:“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我认为“一蓑风雨任平生”是苏东坡生命的真实写照,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诗,我喜欢苏东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人,我对他会永远怀有无比的尊重和喜爱。

林语堂说过“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在这本书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更是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取向和定义。读《苏东坡传》,悟东坡。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3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照古时人

望着夜幕中的那轮月,深邃的黑幕将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空明的月光如积水满溢整个庭院,影影绰绰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错杂的竹与柏的影。似乎才情总与美酒为伴,他在月下举杯邀饮,衣角被清风带起,空气中久久回响那空灵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苏东坡。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简简单单的几处景物便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诗词始终大气磅礴,一如他的人。苏轼的一生,交织着才情与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诗。一首带着画,隐着情,有时天真,有时老练的史诗。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笔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苏东坡。最吸引我的却是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品性。他在面对邪恶,面对错误,勇于提出,敢于批评。在他看来,荣华富贵,安宠荣辱不过是一己私欲,过眼云烟。他虽身在官场,心却在田野。他的双眼,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与疾苦;他的目标,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苏堤,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这样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苏东坡也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是好一个“无一个不好人”啊!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也会有他善良的一面。但放眼现在,谁能说自己相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最多也不过是认为天下并非全都是恶人罢了。不过这也有无可奈何之处,现如今,我们无法辨认他人脸上的表情是出于真心,亦或是假意。于是,我们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于身边的亲近之人。说到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样的心态说出这样的话,那份淳朴、挚诚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为人父母,苏轼却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他儿子“愚且鲁”,这是为何?细细一想,却也了然。他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此生的多灾多难,多是由于他的才智。能力越高,身上的担子也就越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人向来就多了一份责任,那兼济天下,关护黎民的责任。是了,或许糊涂是福啊。他自然不愿他的孩子如他般艰辛,这也是一个父亲最真切的祝福吧。

他一生都处于政治漩涡之中,却并不精于自谋,应该说他是放任不羁、风光霁月的。“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苏轼的《留侯论》中的话,不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吗?这样的他,是那般的令人倾倒而又望尘莫及。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苏轼的绝命诗,写尽了他一生坎坷。他的一生就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般大起大落,虽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却更趋温厚,而无尖酸刻薄。我想,我无法走近这位伟人,却也愿在这千年之后探寻他的足迹。

春去秋来,朝午暮夜时,弹指间,流年暗换,物转星移,为之奈何。逝者如斯,惟余沧海桑田中的翩然一角。凝望那千年前的身影,泛舟湖上,谈笑风生间,淡看宦海沉浮。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4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盏。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的一生,浮浮沉沉,生如浮萍,只能随风不定,可是他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达观心态依旧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命运的福祚,不辜负任何一次的朝晖。如他所言,“人生有味是清欢“,清者自清,哪怕举世皆浊,他依旧自在如风,因为风清月朗,他已然了解生命真谛;欢愉可享,不畏世道艰险,他仍旧能够恣意欢歌,因为历尽千帆,他早就明白及时行乐的道理。

苏轼作为天生奇才,感受细腻,思想盈透,诗文俱佳,赤子秉性,绝不为自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不精于自谋,却愿意为百姓分忧解乏;他虽不存一文,但却觉得自己富比王侯;他性格倔强却富有捷才,多才多艺、好奇深思。他处世接物不落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

论文采学识,东坡远超同道,因此他反而比某些沽名钓誉之辈更温和友善。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者。

然而,或许是才学过富,苏轼有时未免太心直口快,这也许就已经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埋下了伏笔。时人都称苏学士满腹学识,唯有其侍妾朝云一语道破,“学士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这话听来即是好笑可爱却又让人心酸感伤。性格耿直如他,自然不屑表里不一,可是在言论远不算自由的北宋,祸从口出实在平常。更何况他一直站在世人关注的顶峰之上,高处不胜寒,暗地里不知有多少双嫉妒的阴爪只等着他一个不防备,便要将他拽入万劫不复之境。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说的便是东坡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向来易被妒,锋芒毕露泄天机。曾经同道狼子心,子瞻祸从口中出。但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也像是被瓢泼春雨侵袭之下的嫩笋,反而疯狂滋长。在那远离京都的密州,他只是抬头遐思,而后沉吟之间,便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即使千年之后,我们不见斯人,却仍然可以在这皎皎月光下想见其时其景。后来晚年的他身处岭南蛮荒之地,却依旧可以写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人之大观让现时多少妄自菲薄之人自愧不如。

虽然饱经忧患拂逆,却让他的人性更趋温和敦厚,而非尖酸刻薄。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喜欢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人生之苦而不尖刻的缘故。

起起伏伏的人生也造就了东坡身份的多元性,难怪林语堂先生说:“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友人,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实践的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他还是诗人,是生性诙谐却又会在月下漫步遐思万千的性情中人。

然而才学也好,乐观也罢,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淳朴自然。他人生的第一次失意来自于王安石,结果人人皆知,这位旷世奇才要从光辉万丈的神坛上被驱至偏远乡壤,他被流放道了惠州。东坡完全可以从朝廷大员变为普通农夫,说一点不在意是不可能的。可他又是那样地泰然自若,“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发带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子瞻当真赤子也。

“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读到这一段我几乎可以想象出苏夫人摇着头微微发笑的模样,她那才冠古今的丈夫现在就像是个小丈夫在向她撒娇。“他会努力地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地种地。”他就是以为名副其实的农夫。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闲云野鹤的生活中,苏东坡还结识了很多道士和尚,这让他产生了归隐之思。但一切在皇帝驾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他就这样一直在路上,归京又被贬,大起再大落,其中坎坷,不由分说。颠沛流离,亲友渐散,可东坡还是东坡,依旧是那个从四川眉山走出来丰神俊逸的少年,永远年轻,永远热情澎湃。在临死之前,他自题画像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把他的苦难作为一种历练,他永远是笑着的苏子瞻。

林语堂先生做结时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于是千秋万代,苏东坡这个名字,注定要被永远铭记了。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5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的单纯和挚真。他自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致命短处就是老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他常以己度人,往往看不透别人的内心和本质,在贤妻王弗在世时,常能加以提醒,使苏轼避免了许多错误。王弗仙逝后,影响了东坡一生的“乌台诗案”与其性格有着必然联系。他心直口快,口不择言,又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在言语中,他随时都能吐露真理,不论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说出口来,不会有太多顾忌,这性情直接制约了他的政治生命。然而,若没有这份单纯和挚真,又哪来的名垂千古、可亲可爱又可敬的苏东坡!一个人想法多了,难免变得复杂而事故,处世便没有那种潇洒与豪放,思想和文字上也难免患得患失,无法抒发本真,而文学甚至世间万物的最高境界无法四字:返璞归真。东坡做到了。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不拘小节的醉态。他酒量甚浅,却极为好饮。他曾言“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他几乎逢酒必醉,并以此作为评价朋友的一个重要因素“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醉态的东坡更为有趣,往往倒地便睡,或偎依在朋友怀中,待天近黄昏,才踉跄着回家。有心事的人从不敢酣醉,没有那份无愧于天地的坦然,哪有醉态可掬的东坡居士。文人多好饮,酒能助其找到灵感,但诚如李白、苏轼者,却无几人,李、苏二人的酒量都很差,但正是这份钟爱与坦荡,才有了万古流芳的瑰宝。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入神。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强烈的好奇心。他擅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宋诗,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擅宋词,乃豪放词派开山鼻祖;他擅书法,乃宋朝“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首;他擅绘画,与文同、李公麟、米芾并称当时;他擅中药,对药材的了解更胜当时郎中;他擅炼丹,与沈括共著了《苏沈良方》;他擅瑜珈,堪称我国最早一批瑜珈习练者;他擅酿酒,精通各种酿酒技术;他擅工程,由他组织修建的“苏堤”至今仍是杭州一大景观……人,生命毕竟有限,在世一次,能有一项成就已属难能可贵,而仅仅经历65个春秋的苏东坡却将“全才”这词语,无限放大到极致,堪称前无古人后绝来者,这不仅源于他的天赋和才华,更源于那颗好奇心。好奇心每个人都有,苏东坡的可贵在于他的好奇心并不是“三分钟热血”,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他才能坚持下去,并且取得一定成绩。也正是因为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才使得他对人生有着如此深刻的喜爱,才使他不至于如其他心灵脆弱的文人般消极避世、甚至自寻短见,才有了如此多的经典传世。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6

上学期随老师和同学一起参观了黄州的东坡赤壁,园林不大,主要是欣赏苏东坡的一些字画,如果是像平常一样自己做一个游客,进去参观一遍恐怕不会有任何收获,对苏东坡这个人以及他的传世作品也不会有任何感受,说不定还会觉得无趣,这都不过是因为自己太过缺乏对历史、文化、对伟人的感知力罢了。

这一次黄州东坡赤壁行,不是自己走马观花地瞧,而是有专业的讲解员介绍,有苏东坡迷的带领,自己才头一次体会到,原来这小小的园林里面,珍藏着如此丰厚经典的史料。

回来之后开始打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看得草草,由于对苏东坡及其著作还所读甚少,我算不上是苏东坡迷,但这偶然的时机,读到他的传记、去到他的纪念馆处,还是庆幸于能对苏东坡的人生际遇和人物特征多了几分了解。

林语堂写到,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所有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没有明显的缺点,只有溢出的可贵品德和才气,好像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不爱戴他,不敬仰他,不喜欢他。

如果让我说看过《苏东坡传》之后的印象,首先还是逃不离上述林语堂对他的高度概括:才高气清。

他本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但是不屑于浪费时间在朝廷上明争暗斗,他一生中多次被重用,可次次都被政敌拖下马,不是使他蒙冤入狱、惨遭贬谪,就是逼他自动请辞、归隐他乡,可苏东坡也算是在仕途上行事比较稳妥的人,尽管他自始至终反对王安石新政,却也在传记中看不出他为反对推行新政作出强硬行为,只不过是奏章作诗以表政见,以至于他的政敌几次逼他出宫,所用的手段无一不是从他的诗词书信中百般挑错,说他挑战圣上权威等等。

他心系黎明百姓、在地方政绩突出,这些都有目共睹,除了在言语文字中或有不羁的表达,他的敌人只怕是再也找不出其他纰漏可以利用,他一生宦海浮沉,不过是因为他才高惹人妒、而他本身气清不好斗罢了。因此或许可以说,苏东坡自始至终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只是生不逢时,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在乱世之下,在朋党之争之中,他是否有过不遗余力地抗争呢?

毕竟一种声音的轻易退让就会使另一种声音恶意生长,王安石变法期间的民间乱象久久不能被发现,就是因为朝廷中的声音被垄断。

除了仕途不顺,一生多颠簸以外,苏东坡的生活方面、情感方面似乎一片和顺,苦中也能作乐。

他有有才气有抱负的父亲,有明理温柔的母亲,有一生不离不弃感情至深的弟弟,有贤淑通达的妻子和小妾,有孝顺的儿子,还有各方才子为好友。无论是在京都生活富裕的时候,还是在被贬期间贫苦之际,其家人未曾因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改了脾性,而是始终和和气气、相互扶持,其友人也总是能不计受牵连之前嫌而与之共同做乐,饮酒、绘画、作诗、打坐、酣睡……

官场之外苏东坡的生活可谓和和美美、多姿多彩。他的性情不曾改变,从来是云淡风轻、天真烂漫。

传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他被贬在外时已经非常贫困,来到常州打算买一栋房子以后在此常驻,他用身上仅剩下的五百缗钱果然买到一栋心仪的住处,可是一天在路上他发现有一个老妇人哭诉,说自己家里住了一百多年的房子被儿子卖去了还赌债,而老妇人说的房子恰好就是他所买的房子,他当即把契约掏出来烧掉,也没讨回付的房钱,而苏东坡当时只是被真情所感,无法抑制,连自己家里的温饱都不管不顾了,林语堂对此事的评价是:事情做得美则美矣——还有什么别的好说?

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真是十足的性情中人,只不过这种不争不抢不管不顾在官场上是被人利用,在家人友人间则是被包容。

人无完人,世人敬仰的苏东坡也是。仕途上的起起伏伏和生活情感间的和和美美,在苏东坡身上也有了个能够令人接受的平衡。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7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_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抗战心得体会7篇

幼小衔接体会心得体会7篇

家访体会及心得体会精选7篇

做事的心得体会7篇

会计心得体会7篇

文化培训心得体会7篇

入学心得体会7篇

育儿心得体会7篇

体会国学心得体会通用7篇

法庭庭审心得体会7篇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