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观后感精选8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完成一篇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人物命运的感悟,结合实际的故事内容所写的观后感更有阅读的价值,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舌尖上的观后感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舌尖上的观后感精选8篇

舌尖上的观后感篇1

七天假期,我们没有出去旅游,有较多时间。妈妈(她最爱美食)推荐我看《舌尖上的中国》。

从纪录片中我了解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多样,景观丰富的国家。因为有森林、湖泊、高原、草原等各种景观,所以造就了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通过采集、捡拾、挖掘、捕捞,得到了这份自然的馈赠。

转眼到了夏天,凌晨三点,卓玛和妈妈到云南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里寻找松茸(只有在无污染的地方才有)。卓玛突然在松针下找到了一朵松茸,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卓玛说:“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采到一朵松茸。”松茸从土里挖出来了以后,必须要用松针盖好,以防止菌丝的损坏,便于让松茸更好地继续生长。如果要挑松茸,就要看你挖的时候松茸的伞盖有没有打开,如果打开了的话,就不珍贵了。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碳烤松茸的价格能达到1600元。

到了冬天,吉林的查干湖上,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层。今天的天气很好,收获也很大,捕捞到了满满一网鱼,但是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网里都是大鱼,没有小鱼,那是因为网的口径控制在六寸左右,即使有小鱼被捕捉到,也可以逃出去。这样就可以保证来年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在云南,人们用本地的矿盐腌制火腿;在两湖地区,人们在淤泥里采集莲藕;在海南,人们出海捕捞海鱼,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如果我们对自然保护得越好,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就越多。我觉得我们保护自然环境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说:垃圾分类、节约用电、一水多用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舌尖上的观后感篇2

我喜欢看纪录片,看过不少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2》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美食纪录片。

看完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2》我们不难发现它独一无二的优点,《舌尖上的中国2》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符号、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

?舌尖上的中国2》一种文化的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书籍、语言、服装等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2》我们看到不少我国八大菜系中的好菜,也看到每种材料、每种食物中各不相同的传奇历史。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我们老百姓走的最近,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把文化传到食物里面。如果有谁能够把所有的特色美食背后的历史、传奇都写出来,我们必当看到和史记一样伟大的书籍。国人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是在用舌头吃饭同时追求更好的体验,这是吃饭的最高境界,不仅追求美味还要追求良好的审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2》代表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它是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纪录片。养蜂夫妇虽然常年在在外漂泊,但有一顿顿有着家乡味道的热饭,生活虽苦但也乐在其中。海上的夫妇贪早抹黑在捕鱼,为了微薄的收入、为了营造一个美好的家,丈夫煮的那碗简简单单的饭那刻却是世间最好的美味。哥哥为了弟弟用着简陋的藤条冒险爬到20多米的树上采集蜂蜜,那时间分分秒秒触动人心,蜂蜜虽甜也不及兄弟情深的万分之一……。太多的故事来不及一件件来讲,即使讲完了那镜头外时时刻刻发生的故事呢。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浓浓家的温暖,这爱触动着每颗敏感的心……

有中国人聚集吃饭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延续,就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看《舌尖上的中国2》后最大的感触……

舌尖上的观后感篇3

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流传甚广。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与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舌尖上的观后感篇4

我很喜欢看有关美食的电视节目,自从《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我总是会抽出时间来观看,看各种美味在人们的舌尖上尽情跳跃,因为它们是最原始、最淳朴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带领我们走遍了大江南北,也品尝了各地的拿手好菜,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些美味不是出自哪位烹饪大师,也不一定是多么珍贵的'菜肴,但这些美味却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原始、最朴实的美味。他们的那些烹饪方法都非常巧妙的保留了食物最初的味道和鲜美,他们用的食材也是最新鲜、最原始的。

?舌尖上的中国》还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本领。大山里的人们会把春笋、野菜和各种菌类烹饪成一道道美味,丰富了他们的饭桌。海边的人们会去捉最不起眼的沙蟹,经过清洗、磨碎、调味、发酵后,做成美味的沙蟹酱。人们总是能够把握住他们当地的天然食材,当然在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我们也要去保护生怸的平衡,让这些美味更久远一些。

影片里还穿插了一些真实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有一个新疆小伙子,他的弟弟就要离开家乡去上大学了,他做为哥哥想给弟弟准备一个礼物,他来到已经看了很长时间却没有去摘的蜜蜂窝底下。因为这个蜂窝长在一棵很高的树上,这个蜂窝特别大,要摘下来非常危险,一不小心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弟弟要离开家乡去上学了,他想摘下来让弟弟品尝蜂蜜的甜美。他用一根藤条绑住自己,再把藤条拴在树上,他一步一步小心地爬着,他爬了3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树冠,因为蜂窝上有很多蜜蜂,他早有了准备,点燃手中拿的树叶放在蜂窝上,把蜜蜂烧死后摘下了蜂窝。回到家后,他们一起吃着辛辛苦苦换来的美味,兄弟俩很高兴。哥哥对弟弟说:“在学校一定要认真、刻苦的学习”。我相信弟弟也一定懂得了每份甘甜都来之不易,他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看了这个节目,让我也好想去每个地方旅行,去品尝天下的美食。最后也感谢这个节目组的所有人员,是他们的辛苦和付出,让这个节目带我们去感受了这舌尖上的美味。

舌尖上的观后感篇5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我认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观后感篇6

一向不爱看电视的我,能看到舌尖第二季的首播,也算机缘巧合。晚六点多,看了一下先前下载的第一季,突然想到新闻说续集于近期播出,马上搜搜时间,于是苦等央视一套21点档。

千呼万唤,终于来了。感觉片头比上季略长点。不知是否因看下的第一季的.1080p太高清,还是电视播的画质标清,续集片头美食色泽上要朴素一些。舌尖上的中国主题背景也由殷红的山水腊肉换作飞舞的面条。

第一季第一集可算是高大上了,一如片名《脚步》,辗转祖国大江南北,美食纷至沓来,应接不暇。摄制组的诚意自不必多言,cctv纪录片业界良心。国内某些仅靠绿幕合成渣特效拍烂剧的,别浪费空气了。

美食色香味,让人食指大动,但现实是,食材得来不易,追逐美味更难,一如职业养蜂人,甜蜜的工作背后是候鸟般颠沛流离的辛苦。天降美食,也只存在动画里。

舌尖的成功,在于它拍出了美食之后的情怀,乡愁,亲情,劳动者为家为儿女的辛苦打拼。口水泪水齐飞,天涯共此时。

明月装饰了你的梦,但梦里花落知多少,唯有经历过才懂。城里城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看舌尖的感觉一定不同。有人哭,有人不以为然。先不要狡辩,韭菜麦子先分清了再说吧。

下周有两片很期待,一是舌尖,二是冰火。

舌尖上的观后感篇7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很受欢迎,很多朋友都在推荐,作为崇尚中华美食的饕餮,我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看完了整整7集的纪录片。看完后,觉得在感动之余,更耐人寻味。

感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身在异国他乡,看到祖国的美食,那些熟悉的和以前并不知道的美食及其相关的文化习俗,让我倍感亲切。然而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样的是,纪录片并不是以很系统的方式来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从一个更特殊的角度来介绍——美食与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写,挖藕人站在满是淤泥的池塘边,抱着刚挖上来的藕,充满成就感的微笑;云南边陲藏民冒雨上山挖松茸,及在之后拍卖松茸时充满焦虑的眼神;陕北大叔,骑车三轮车卖黄馍馍时,充满劳动自豪的话语。因此纪录片所写的美食,并非都如艺术品般的精致,而是从食物最本质的功能出发,着重了食物与劳动人民的紧密联系。这部纪录片并不旨在全面地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想借美食来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其对食物的淳朴的追求,与当今中国充满食品安全事故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象是一种最终幻想,或者纪录片策划者想借此来唤醒人们心底最根本的良知?看到纪录片又介绍了很多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食物,我又想,策划者可能还想借此来团结全国各民族?

不管如何,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是美好的,表达方式除了新颖,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动,那种从最心底处,对诚实劳动的赞美、对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的感恩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向往与呼唤,看到在纪录片里出现的那些淳朴而善良的人们,我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能感动到更多的人,还原食物及大自然本身所应包含的满足与真实。

舌尖上的观后感篇8

这天老师花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了两集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仅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击,也给了我们灵魂上的冲击!最开始看是是陶醉于那诱人的食物当中,之后看下来是钦佩与劳动人民的不是当中,最后是感叹于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当中!

在看第一集的时候,看着那些诱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们的兴趣认真的去倾听每道食物的神奇与诱人之处。在此片当中,它都有详细的介绍,每道食物的具体做法,它的讲述也是蠢蠢欲动。让我们边看边惊叹,甚至还留着口水。在观看那些美食的同时,那些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透过观看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笋的挖掘,那些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就明白在什么时候挖的春笋最鲜嫩可口,明白什么地方能够挖出春笋,挖出春笋后又该如何的保护好那些竹子的根系。明白挖出的春笋该如何保存。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出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美食。正是因为他们勤劳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此刻我们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们!

当然,在这部片中,我也感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饮食文化。就像那些传统的习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欢自己做馒头,包饺子吃。透过自己的手工制作,做出可口的食物。这样的习俗一代接一代的传下来,虽说,在当今这个机械化的社会,自己亲手和面蒸馒头、包饺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还是有人传承下来了,在那里我也期望不要让这种文化消失,有着更多的人能够传承这种习俗。繁衍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他们为了生活,为了让孩子上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用自己的体力换取一些钱。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挖取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种长在水里的美食——藕。说到那里,我们也能够看到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的厚爱,我也期望作为人类的我们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从他们兄弟两上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劳作与朴实。他们说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种亲切感,就感觉那些藕是透过自己的双手挖出来的!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质朴的人,如今的我们在餐桌上随处可见藕,却不明白这些藕的背后有着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汗水。当我们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们都要想到那些勤劳的劳动人民,感谢他们的双手,让我们享受如此美味的佳肴!

虽说还只看了两集,但是这两集却让我受益匪浅!

舌尖上的观后感精选8篇相关文章:

逆流而上的鱼作文5篇

小班楼梯上的安全教案5篇

火星上的秘密作文5篇

笔尖上的故事500字作文7篇

在行动上的思想汇报7篇

做逆流而上的鱼作文7篇

后勤管理上的工作计划最新6篇

思想汇报学习上的总结最新7篇

大学典礼上的演讲稿参考6篇

大学典礼上的演讲稿推荐6篇

舌尖上的观后感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