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使自己的读后感更具创意和独特性,写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个人思考和感悟,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岛上的人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岛上的人读后感篇1
读了《心灵岛上的灯塔》这本书后,我非常震憾:众明星、伟人的背后,都有这么一段感人的故事!
赢得的风光遮掩了他们经受过的辛酸。谁晓得,林肯上任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之前,竟会家境贫寒,母亲早亡,两次经商都失败,十一次竞选八次失败。最后,他凭着自信心成功了。“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丁肇文没有卖关子,表情自然,诚恳地回答了这三个“不知道”。这三个“不知道”使丁肇文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在科学实验中,为人类解开了许多的“不知道”。这个“不知道”,使我愧疚。我有很多东西都不知道,但我却没有去寻找答案。现在我只知道,要向丁肇文学习,为“不知道”去寻找答案!
我有个同学,他总是说自己笨,看不起自己。这天,他居然对我感慨:“上天给了我这么一副秀丽的颜容,为什么就不肯给我智慧!”我不知道这说服力是哪来的,满头脑就是火,一气把它从口里喷出:“你这个脑闭塞!现在的成绩还不能定,或许你到初中就会学出兴趣来了!你看看人家林肯大总统,都是经过重重挫折才会这么成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的话就真的是笨死了!”我的火好像喷到了他的脸上,烧红了。“我会努力的!”他会心一笑。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天生就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就像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它需要你去奋斗,需要你去尝试失败,才会给你成功。相信吧,只要你努力,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
岛上的人读后感篇2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么读书、分享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之一。
在岛上书店,看到了邻里间互助的关爱,主人公的藏书《帖木儿》丢失后,书店的客人问问情况顺道买书、收养玛雅后分享育儿经验、警长兰比亚斯、伊斯梅分别承担着教父、教母角色帮助主人公养育玛雅……
看到了文化浸润的力量,警长兰比亚斯读书的经历就是生动的写照,从不读书到看侦探小说再到开警察读书会,读书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善良与变通,对爱丽丝镇上逃学去书店看书的男孩,兰比亚斯了解情况后,解决方案挺新奇的:当校长问他怎么惩罚那个孩子时,他就问孩子还要多久才能看完那本书,孩子说两个星期。兰比亚斯就建议学校以不良行为为由,让男孩停学两个星期。是个点子但是还不够似乎治标不治本,看完这一本书还会有下一本的啊,基础知识不可荒废。
突然想起了结构化
有阅读兴趣是好事,阅读可以拓展知识,但是男孩的逃学行为会影响学业,作为成人,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引导学生分配好时间平衡基础学业和兴趣。对学生,谈话告知学习的重要性,现阶段学习掌握知识是发展的基础,逃学有着严重危害,学会分配好时间。对家长,告知学生情况,建议合理安排家务,有时间阅读。对同学,宣传阅读好处,定期举办朗诵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促进阅读兴趣,启发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兼顾学习的兴趣,向阅读的人看齐。培养学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续教学还会关心动态。
以上是个人想法,如有不当,恳请批评指正!
问题解决,勇于面对,积极寻求帮助。主人公收留玛雅时不知道怎么教育,跟兰比亚斯说了一下(那时候还不怎么熟悉),共同寻找方法;被诊断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时作了最坏的打算,跟兰比亚斯交谈,兰比亚斯认为还是可以治疗的,把事情告诉主人公妻女,一同决定。有点“如果没告知就像剥夺了她们抉择的权利”。
故事本身温暖有趣,由于水平有限,过多的解读可能歪曲了,从中得出的启发有点像功利的心灵鸡汤。书是有用的,但有用只是其中一个意义。
最后在书籍后面是《我在雨中等你》作者加思·斯坦的话:“这本书提醒了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付出与接受的意愿能拯救限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一则美妙、动人的故事,关于人性的救赎与转化,它会在你的胸中回荡许久许久”。
岛上的人读后感篇3
这本书可以直接拍成美国剧情片,都不用改剧本了。
它的确具有一副畅销书或电影常有的样貌。
比如,一开局就是人生危机、一地狼藉,而后因人或因事逐渐振作的这种先抑后扬的情节走向;
比如,没有一个人是没用的、没有一处伏笔是虚晃的、没有一句话是点缀的`这种紧致的情节凑理;
比如,用一些小悬疑勾起你的好奇,然后围绕一个核心逐步给你真相的这种编织结构;
比如,浪漫基调、代入感、令你能够马上按照文字去想象、切换画面的精准感;
男主a。j就像很多美国文学、影视作品里的男一号一样,很龟毛,并不友好,但是善良、有爱。读着读着我不由地用钱德勒的形象去填充了a。j;而玛雅并没有被详细生动地塑造,因为不需要,她不是主角,她只是一个核儿,围绕着她,人与人的关系被连缀起来,整个故事逐渐完整地拼接起来,书店的生活、小镇的日常、爱情亲情友情生动地流转起来。
这是很好的故事,温情而不煽情。并不想在你的心上挖洞,令悲伤从洞口倾泻而出。只是让你在平静中感受一些爱与别离,得到与失去。
最后,一句题外话:愿人间无癌。愿我们与爱的人永不会那么被动地、无可奈何地死别。
三月春花又开,只是去年此时在玉渊潭赏花的父亲已不在了。
岛上的人读后感篇4
这书挺好的。
读到一大半时我依然不知道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当然,这很有可能是托了我那迟钝且世俗的个人素养的福。基本应该说是上一本温情的治愈的感人的`读起来有点淡淡的书吧?书里面金句颇多,比如我们不是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也不是诗集,我们是作品集。而且里面肯定也有不少笑话。谁不是呢......
当我想要写点什么时我野心勃勃,真的开始动手时,脑子里的想法完全是一锅粥。原来我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就像读这本书时一样,主题应该就在阅读的整个过程里面,读完时才会变得清晰了一点,但很难用一种已经把书读完的人的口气给还没看的人说点什么,更加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一段话。难道是害怕书店老板那高深的文学素养(奇怪的个人癖好)会给我来一段不失温和但伤害十万加的评论?
老板是个书呆子,娶了个好老婆,有一天美好的生活因为车祸变得破碎,他把自己变成了孤岛,麻木地活着。接着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却给他送来了小天使,阳光再次笼罩了他。可生活总是在等着给人使绊子,为了让人们真切地看清这一路走来的风景,静静地看着自己深爱着的和深爱着自己的人。感受生命的意义——“爱”。我认为全书的高潮部分在老板手术前后。
也许只有当我们闭上嘴的时候,我们才能开始真正的思考,并感受爱。难道这就是主题?不,别听我瞎说,还是自己看看吧,人生绝不能够被几段粗糙的句子说清楚。
你居然看到了这里?你太无聊了,这样的话,那这本书对你来说应该算“很刺激”的。
岛上的人读后感篇5
漫长又短暂的假期,总是在吃饭和睡觉之中度过。当然今天也不例外,只不过今天屋外的风比平日更加跋扈,摔打着不知道哪扇门在表达他的不满。一个人的时候总觉得屋里的温度都低得很,虽然已是午后,但仍旧不愿从又暖又舒服的被我爬起,索性就猫在被窝里把这本拖了很久的小书读完吧。
早就听说了《岛上书店》这本书,一直以为这是一本类似于游记或者其他的推荐类书籍,多次在推荐书单上出现过但是从未点击开。直到看了一位同学度过此书的点评,我才有了那么一丝丝的兴致,于是抱着好奇心试读了几页,没想到就这么把它读完了。
我想我读这本书感触最大的两句话就是“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没有书店的地方不叫一个地方。”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至少在生命中的某一个时刻。男主人公书店老板痛失爱妻黯然度日,女主人公阿米莉娅屡碰渣男,伊斯梅和丹尼尔貌合神离,兰比亚斯婚姻更不幸。他们都在自己的岛上孤立无援,尽管相互接触但就是谁也拯救不了谁。直到玛雅的出现,这个被母亲遗弃在书店里的两岁婴孩彻底改变了a·j的生活,a·j被玛雅信赖着、依恋着,也温暖着,原本是两座孤岛的a·j和玛雅连成了一片新的陆地。玛雅也成了连接伊斯梅、兰比亚斯和阿米莉娅的桥梁,亲情、爱情、友情悄然而至,玛雅为所有人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正如《我在雨中等你》的作者加思。斯坦所说:“这本书提醒了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付出与接受的意愿,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故事读完了,温暖和明媚还在,这或许就是治愈系小说的魅力,平淡却暖心。
岁月婆娑,谁的一生不是高低起伏冷暖交织呢?人生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拥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误以为这是一片恒久的陆地,分崩离析的时候才发觉自己还是一座孤岛,其实当我们在黑暗中挣扎的时候,连影子都会离我们而去,更何况某些人呢?若为了摆脱孤独,急于连接另一坐孤岛,反到失了自由,压抑了本性,况且在人群里的孤单更孤独,不如一切随了机缘。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的确当你沉浸在书中,你会发现阅读几乎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一颗孤独的心与书连接,你就不是一座孤岛。
小说能够吸引人的地方也许就在于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比如玛雅竟是丹尼尔的女儿是我没想到的,《帖木儿》竟是伊梅斯拿走的也是出乎我的意料……而这一切就是这样巧合,哪怕是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也许这就是老师一直说的缘分。故事的最后一切都是最美好的样子,艾丽丝岛依然安静地与世隔绝着,而小岛书店也依然延续着。正如小说结尾所说“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最近开始约束自己每天至少读半个小时的书。其实之前也曾约束过,不过都半途而费了。于是我读完的书大底分为两类:一口气读完的书和拖拖拉拉一年半载才读完的书。《岛上书店》这本书就属于后者。
这本书很无聊。我不是一个很有文学素养的人,我对有趣的书的定义是情节引人入胜、读后值得回味。《岛上书店》几乎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以至于我快读完的时候还在怀疑是不是后面攒着一个大反转。但是读后值得回味还是有的。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一本“写书的书”。主人翁a.j.是美国麻省某偏僻小岛上书店的老板。每一篇的开头是a.j.对一本书的书评,对书的描写和评论几乎贯穿了整本书,重要情节的发展也和书脱不开关系。作者大概不想通过起伏的情节去吸引读者,以至于关键的情节也写得很平静。
书中主人翁a.j.很反对电子书和互联网,的确多媒体的发展让爱读书的人变少了。看电视电影就如同在游乐园坐过山车,无需费力就能带来畅快的体验;但读书则像是在幽静的山中徒步,耳边和心中的宁静随时都有可能变成烦躁的困兽,跳出来阻止我继续走下去。如果说战争年代是时事纷乱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那现在不爱读书的人大概是心中纷乱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书中唯一算得上的高潮就是a.j.最后得了失语症,让人有些心痛,一个那么爱读书的人,得了一个看不懂书说不出话的毛病该有多有难受。他在弥留之际给养女留了许多话,他说: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这句话很触动我,这大概也是我想要读书的原因。想不通的时候就读书吧,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从别人口中找到答案,答案要自己想,唯一能帮得上忙的是书。
岛上的人读后感篇6
书香浸染,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书与人的故事。人近中年的a·j。费克里觉得,命运待自己太刻薄了:爱妻去世,生意危机,就连唯一珍藏的宝贝也遭失窃。和脚下的大地一样,他的内心沦落为一座孤岛,。他真想任生意倒闭,干脆把自己喝死算了。但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他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外出亦不必锁门的时候,竟然有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他的店里,他的人生从此改变。
这是一个书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完美演绎人间亲情友情爱情,影响甚至决定人一生的故事。书店只是一个载体,对于爱书的人,书籍本身才是联结他们的纽带。尽管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纵然书店老板a·j。费克里在经历失而复得之后,带着对书及人生的眷恋和不舍撒手西去,小岛上的人们仍然发出感叹:没有书店的地方,算不上是个地方!
掩卷再思,对于饥饿难奈,追求精神面包和牛奶的我们,微读恰似那个小岛书店一样的存在!在这里,我们可以遍阅古今中外名著,品味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既享受着知识的饕餮盛宴,又滋养并丰富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更尽兴,遇见志趣相投的书友,欣赏一篇篇饱含个人见解的精彩书评,惬意又提高。阅读,真乃人间之幸事;书店,也确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岛上的人读后感篇7
(1)成人的孤独
有人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也有人宁愿相信,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人年轻的时候,似乎每一天会比前一天多一些美好;可到了某个年龄后,人会开始害怕所处的某一阶段,每一天,都少一点。生命在一点一滴地流逝,你每天都要面对失去。人,也因着这些失去越来越孤单,越孤独,让把自己封闭成一座孤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意志消沉,颓废度日,无心求救赎,
当人生步入低谷,心灵陷入荒芜,生活却会很隐秘地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给你另外??
种生存方式的可能。就像aj说的,我们得去相信,我们接受失望,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重整
旗鼓。
作者让书店成为一个超越时间和个人情感的见证者,见证了发生在这里的悲伤,却以一种平缓柔和的方式呈现;让书籍,作为载体,引导着交流,接纳,担当与爱,将每座孤岛连接起来。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地方--我没有宗教信仰,但这家书店对我来说,是最接近我这辈子所知道的教堂的地方。
只是,孤独感,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难解的题目之一,这本书,却把孤独解得太容易。
人物的感受还不够深。即使是遭遇不幸,作者也还是给他找了个方便的避风港,不用去接触自己的感受。书店老板的个性里,就有种对自己内心感受的隔离。人与人的关系也述的较浅。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正如抱团取暖的刺猬,远了冷,近了扎人。本书中,作者让人与人之间享受了一种不那么扎人的关系,形成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所以每个人的`孤独,轻轻松松就解了。
但我相信,无论如何,作者所要传达的信仰很明确:唯有愿意爱人与被爱,才能看到那扇打开的窗。唯有选择爱与被爱,才能让生命跨越低谷,走向开阔和丰富,重拾心灵的丰盈。
就像aj看着穿粉红色礼服的玛雅(被遗弃的小女婴),心理隐约沸腾着一种熟悉的,略微有点让他难以忍受的欢欣感。一开始他觉得这是快乐,而后才知道这就是爱。这完全毁了他打算把自己喝死,把生意做垮的计划。aj因为这个养父的角色,全心全意地感谢起所有人,他感觉到了一种更强的力量。
(2)小雏菊一样的清新与小资
作者很克制,似乎有意避开对很刺激情节的描写,车祸跳海等最激烈的部分,也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点到即止,不让文字陷入沉重。太剧烈的情绪不符合小说的整体基调。也许正是情节上的克制,让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文字本身。
作者的文字很温柔,有时小资,有时哲理,这个小岛如常的生活里本多是哀伤和孤寂,作者却写的幽默而温情。把成年人的悲伤描述得如阳光般和煦温暖。悲伤让aj看起来冷漠无礼,不好相处,可他内心却温柔无比。即便是尹思梅前半辈子陷在不幸福婚姻
里,那么混乱哀怨的人生,也在作者对她衣橱的细腻描写中,感受到了她对生命的眷恋和乐趣。
怎么看满岛都是中年人灰暗失意的人生,作者却将他涂成淡淡的鹅黄,如同阿米莉亚喜欢的雏菊的颜色,如同她桌上旧台灯光线的颜色。也如初秋的颜色,有萧瑟,也有收获的绚烂,很符合中年人的气质。
看的整个过程,基本不会陷入角色的情绪里,不会被人物的命运带着走。情节上没有引起比较强烈的共鸣,更喜欢作者的描述本身。
读小说需要在适合它的人生阶段去读。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这句话让我相信,也许是未到合适的年龄。也或者,这是写作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就像蒋勋先生觉得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只是像一面镜子一样去折射芸芸众生,不评判是非对错,不带喜怒哀乐。最世俗和最艺术的,一样生动,也一样讽刺。
(3)名人的背后
书里仅仅涉及到两个名人。一个是作家丹尼尔,一个是一位身价不菲的神秘女作家。
丹尼尔是当地有名的作家,很帅很讨女人喜欢的男人,对家庭却极不负责任,生活混乱不堪。
神秘的女作家,是阿米丽亚最喜欢的《迟暮花开》隐藏在背后的真正作者。为了自己小说的畅销,将作者包装成一位退休的老人。说不上大是大非,但对于阿米里亚来说,是一种欺骗,是对她最纯粹的,如信仰般的感动和喜爱的侮辱。
普通人,有纯粹的相信。名人的背后,有人们看不到的不真实。
(4) 你看到了怎样的自己?
我非常喜欢作者对小玛雅的心理描写,那种对世界简单的感受和反应,那种明确的喜欢与不喜欢,那种对一切都感到有趣的状态。
有人笑我说,这是我从里面看到了自己。可能我内心深处,还是过多地缅怀童年时光,所以常常太理想化和孩子气?但我不愿意承认,因为我喜欢心理强大的人。这是我自己个性矛盾的部分。
有人对于aj与艾米利亚之间的恋爱过程感觉强烈,热恋时的双方缺少了对对方的幻想,太快进入一种长久的真实关系。是否,这样的感受,也反应了他潜意识中对于爱情的态度?
当你合上书本,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自己?
岛上的人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