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我们每个同学上学时都接触过的文体,如果没有端正好自己的写作态度,写出的作文是很难打动读者的,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民间作文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民间作文篇1
一个微风的上午,我们在公园门口等张阿姨来接我们去吃饭。突然我看见一个木箱上插着一些五彩的东西,爸爸赶紧把轮椅推过去,原来那是一面人摊儿。
这个艺人叔叔有一小绺辫子,我正在奇怪,爸爸说:“好多艺人都有辫子。”我说:“原来是这样啊。”叔叔的手很巧,一小块白泥他捏几下就做成了一只小羊,活灵活现的。然后我看见了一个“姜太公钓鱼”,我要了那个,叔叔说:“我再重给你做个吧。”我同意了。在做“手”时,叔叔拿出了一把坏梳子一压,“手”就做成了。爸爸说:“这宽窄不知道算了多少呢!”一会儿,“姜太公钓鱼”做好了。我不管怎么看,“姜太公”都像在笑。
叔叔除了会做人物、动物之外,还会做许多卡通人物,像喜羊羊、小熊威尼等等,我们都在赞叹他捏得像,他却说:“这是简单的。”我们都吃了一惊,这要是简单,难的得有多难呀!他从箱子里,拿来了一个他做的“自己”,做得很像,就连帽子上的标牌都做得很像!接着他又拿出来一条龙、一个千手观音,他做“自己”用40分钟,龙和观音都用了好几天呢!叔叔可真行。
姜太公钓鱼做好了,阿姨也来了,爸爸没去吃饭。吃完饭,我回到家,问爸爸:“面人呢?”爸爸向鱼缸一指,我一看,爸爸把面人插在鱼缸和墙的缝里,爸爸真有创意。
民间作文篇2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与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十二点就是大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民俗。
民间作文篇3
本次拜访山西途中,参与了非遗文化活动-剪窗花,收获颇多。
不知何时起,似乎北京的帝都古韵逐渐被淡化了。电子,科技,现代技术一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蔓延开来,而紫禁城所原有的古老与传统感,一点点被淡忘了。而在游学期间所邂逅的剪纸艺术,倒是唤醒了许多曾经的记忆…
一直觉得,剪纸是门幼稚且简单的艺术,但我确实小看他了。用完午餐后,导游带领一位身着黑色褂子褂子的中年男人来到我们桌前,自称——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对于山西剪纸,简单直接,热情奔放的图案,火焰一样跳跃的火红的色彩,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那些零零落落的村庄里,门上、窗上、墙上,贴的到处都是。在一片灰扑扑的色调中,跳出一抹鲜活的亮色,激起人们火热的生活激情。简直就像平淡生活中的奇迹。
这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
一片红纸在老师的手中旋转,雕琢,最终形成惟妙惟肖的图案。接着,老师又拿起一张方纸,折成五折,经巧手一过,再次展现出一副大师之作。老师脸上并未出现任何骄傲自满之色,唯有沉浸于剪纸中的愉悦神情。
现在的学生,亦或是人群,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实在浅薄。很多人自以为,所谓的民间艺术只是“老街边售卖小玩意儿的摊贩”,显而易见的.,这是错误的。着实不敢说自己对这些的理解有多么深刻,但至少,我对此报以崇敬。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民间传统艺术,这些不单单是一门手艺,也是人类变迁的见证。
本次山西研学之旅收获颇多。生活在大都市中的我们,习惯了科技,现代,电子…。似乎“传统”二字听起来是十分遥远的。我们可以因一款新出的手游而津津乐道,却讲不出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一二。这是今天的时代最令人痛心的,这些被人们逐渐淡忘甚至忽视的民间传统艺术,都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凝聚,被历史长河所沉淀下来的珍宝,它们值得被铭记,值得被学习。本次游学,也让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与魅力,这样的感受,或许很难用文字表述清楚,但那能清楚感受到的,是作为一位中国人,一位中国传统艺术的小传承人所具有的强烈骄傲与民族自豪感。
当然,像剪纸一样的民间艺术不计其数,可以叫得上名的比如皮影,毛猴儿,糖人,太多太多。本次仅以剪纸为主题做了探究性活动,而其他的民间艺术,它们宛如一颗颗失落在民间的粲星,默默等待着,绽放的那天,而“那一天”即将降临。
剪纸,剪出一片星河,剪出祖国山水,剪出人类文明的瑰丽……
民间作文篇4
哲学家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为了探寻生活背后的“学问”,关注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我踏上去远方的路,到民间采风。
第一站——彩云南国
刚一到云南,满眼的'山野风光,飘荡着自然热土的气息。正当沉醉佳景时,耳后传来轻松,欢快的乐曲,闻声寻人——三个妇女,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她们自由地歌唱着,以对歌为乐,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我想,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云南的“歌”。后听当地人介绍才知“金满斗会”是民歌风俗中盛大的集会。乡村男女老少百多人,六人围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一连三天才散场,主要目的是传歌,男女老少连唱三天,不愧是“十年难逢金满斗”。
彩云南国,歌满天国,踏着歌声去旅行。
第二站——钱塘江畔
亲临浙江,只见家家户户忙里忙外,小孩子脸上笑开了花,想必是到了邀饮春酒的时日了。漫步大街小巷,四处飘荡着自酿的八宝酒的香气,这是在别处不曾有过的香味。我想,这正是我所追寻的——浙江春酒。一到过年,人们最期盼的就是喝春酒,早在一个月前,用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两粒橄榄泡着,酒香加药香,香得醉人。
钱塘江畔,酒香飞飘,斟着春酒去旅行。
第三站——华北门户
刚到天津,我就直奔泥人张店铺,看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泥人从泥人张手中诞生,真是惊叹不已。在捏泥人像时可以不看不瞅,瞬息而就。形神兼备,出神入化,当之无愧的“奇人”啊。杨七,杨巴也是两位响当当的人物,杨七手艺好,杨巴口才好,精明细致。关于这三位“奇人”,有这样一段评说:手艺道上捏泥人,咸丰年间两地带,明山偶遇张海五,斗智斗勇传奇事;兄弟合伙生意火,中堂大人怒摔场,巧嘴滑舌解危难,杨巴茶汤名远扬。
华北门户,奇人倍出,带着惊趣去旅行。
第四站——祖国心脏
北京巷文化家喻户晓,听到最多的就是那街头吆喝声,这小小的吆喝声也别具一番韵味。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将货物的特征或制作过程精准地介绍给过客。儿化音,合辙押韵,方言等均为吆喝的声乐艺术,这些声音中平实透着儒雅,质朴不失鲜活,简直就是艺术。
祖国心脏,吆喝文化,赏着韵律去旅行。
没有了记忆的城市是可悲的,没有了文化奠基的民族是可怕的。带上行李,踏上旅途,伴着民风,追寻一份独特,一份风情,一份韵味。
民间作文篇5
在我们这里过元宵节的时候,有蒸刺猬的习俗,据说刺猬可以给家里驮来粮食和金银。每到元宵节前两天,每家每户都要做蒸一些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的小刺猬。
今年过元宵节的时候,媽媽又在做刺猬,只见媽媽首先拿起一块面团,在案板上使劲地揉,揉成碗状,里面放上豆馅儿或煮好的红枣,在把面揉成一个半圆形光滑的面团,把一边捏尖,接着横切约二厘米深的一刀,拿一颗泡好的黑豆粒横放在切口里,就是咬着豆粒的“刺猬”的嘴巴。接着,把“刺猬”横托在左手上,“刺猬”的尖嘴朝着大拇指,右手用剪刀贴着“刺猬”的背,轻轻剪约一厘米长的小刺儿,并向上稍微一提,刺儿就翘了起来。“刺猬”的背上依次剪出五行小刺儿,每行刺的数量都按照三、四、五、四、三的顺序照空儿排列。最后在“刺猬”的脸上嵌入两粒红小豆或绿豆,当作“刺猬”又小又亮的眼睛,再用一粒黑豆塞到它屁股后面。一只肥肥胖胖、憨态可掬的刺猬便跃然手上。我看呆了,高兴得跳了起来,说:“媽媽,你真厉害,太像了,简直太像了。我也想做一只。”媽媽说:“好啊!你做吧。”于是我就拿起来一块面学着媽媽的样子做了起来。可是面团在我手里不听话,不是粘在手上就是捏不成刺猬的形状。我生气地把面往板子上一扔,说:“这么难做,我不想做了。”媽媽帮我拾起面团,说:“什么事都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啊!这就是眼高手低。不要轻易放弃,坚持做下去会成功的。”听了媽媽的话,我又重新做下去。剪刀拿在我手里也不听使唤,我做得满头大汗,但是功夫不有心人,终于做成了一只小刺猬。尽管我做得很难看,也不太像,但是我特别开心。而媽媽还直夸我哪,“你做的小刺猬的刺特别细,像真的小刺猬。所以说,不管你做什么事,只要你认真去做,坚持做下去,就能取得成功。虽然你是第一次做,相信自己的实力。”
通过这次做小刺猬,让我懂得了只要坚持下去一切皆有可能。
民间作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