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积累知识和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素材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弘扬传统文化的素材作文篇1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诗词用于陶冶情操,由内而外的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同时,诗词也是古人留给我们无价的文化遗产。
“人生若只如初见”老师刚说出第一题,全场一片“寂静”,我挠了挠脑袋,还是没个结果,环顾四周,全场人都在发呆。
“刚刚才说过的。”老师一提醒,还是没人能回答。几个问题下来,一些诗看似熟悉,却又陌生,我好似神游于彷徨中。
“瀚海阑干百丈冰”,这句话一下子打破了我的彷徨。“愁云惨淡万里凝”我立马脱口而出。终于蹦出一首我耳熟能详的诗,这首诗一下打破了没人回答的惨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老师的另一句诗词,也被我迎刃而解。
气氛马上就活跃了,随着我的连答两题,敌队准备着反戈一击。
“决眦入归鸟的上一句”全场人慌了阵脚。对我这种不适合反向思维的.人是种考验。敌队的人不知怎的,都不说话。全场人又回到了开场时的尴尬。
“这不是《望岳》吗?”旁边的小潘支支吾吾了起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呃你,下一句是啥?”他一时语塞。
“哦!是荡胸生层云。”他思索了一会儿诗便从他的嘴里蹦了出来。我们队刚想庆幸一番,老师便直接浇了盆冷水。
“回答正确,可你们没举手啊?”全队那想庆幸的念头马上被浇了个彻底。
几轮下来,我们收获的不只是那胜利的乐趣,同时还有那沐浴在诗词中的快乐和藏在每一句诗词中的独特韵味。
弘扬传统文化的素材作文篇2
虽然我的老家在外省,但我出生在温州,并在这里读书,所以我发现这里有很多对我来说全新的事物。如我家就有一个弥勒佛雕塑,它神态动人、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甚至袖口间细小的褶皱都有体现。 家里的长辈说那是黄杨木雕,十分珍贵,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于是我查看了相关资料, 原来黄杨木雕来自温州乐清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里说,相传黄杨木雕首先由清末一名叫做叶承荣的放牛娃发现。他在庙里跟着一位老人学习圆塑、泥塑、上彩、贴金、浮雕等技艺。机缘巧合之下,他发现黄杨木是雕刻的上等材料,也因此,民间艺术黄杨木雕就这样诞生了。
通过查阅黄杨木雕,我对原材料黄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黄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表面色泽如同象牙一般,古朴内涵,还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不断加深,因此通常被用来雕刻,但由于其生长缓慢,很少有作为大件的家具存在。
我很喜欢黄杨木雕,不仅仅因为它优雅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失的优秀工艺。黄杨木雕蕴藏着雕刻大师们的智慧与技巧,代表了温州人民长久以来的精神财富,为温州创造历史文化名城添上浓重的一笔!
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历史的沉淀才显得弥足珍贵,可历史的洪流也总悄然将文化席卷而去。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失传的危险,黄杨木雕,困境重重。工艺复杂,材料缺失,技术不佳,种种问题都摆在了大家的眼前。为了了解黄杨木雕的现状,我还特意去了好几家木质装饰店询问,黄杨木雕装饰物价格昂贵且稀有,店家为了盈利也不愿意去购进。可见黄杨木雕迫切需要上到政府、下到百姓的重视,它每一道工序的精细较之其他雕刻类艺术作品都是不可同语的,也是因为这样的复杂和精细,更值得去保护。但是又不只是黄杨木雕,它更像是个缩影和代表,折射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窘境。在这个人人追寻中国梦的时代,当然少不了温州梦,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历史书写了不朽的篇章,它们的传承与发扬必将是温州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面临的众多问题并非不能解决,我愿意为黄杨木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更愿意为非遗文化做力所能及之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万华夏儿女的责任,倘若每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非遗梦,那么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结晶必将越过时间的阻拦而长存!
非遗梦,我的梦!
弘扬传统文化的素材作文篇3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多了!我一下子还说不完,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中国的陶瓷艺术吧!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拆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
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于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孤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了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了自然界已经脱离了他们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纹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用高岭土制坯,烧成的温度达1000多摄度,素洁可爱的造型与优美的纹饰相结合,逗人喜爱。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上进行工艺转换表现形式;另一类是以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工艺转换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的艺术——陶瓷的故事是多么有趣啊!陶瓷还是我国最为大的创造呢!
弘扬传统文化的素材作文篇4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洛南县,这里有驰名古今的土特产品洛源豆腐干。洛源豆腐干早在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就享有盛名,曾被钦定为御膳贡品,并随当年商贾传往各地。红军在洛南时,洛源人民还曾用豆腐干支援红军作战。
洛源豆腐干呈茶褐色,一律一寸见方,双筷薄厚,以青肯藤穿连,五十块一串。食用时只需用刀切成薄片,点几滴酱醋即可下箸就酒。其特点是香爽油咸、柔劲适口,若拌以蒜泥、芥末、葱段、麻油等佐料,更是入口鲜美,回味无穷。倘若经油炸入荤,或者衬以素菜,相煎成汤,又别是一番风味。
洛源豆腐干何以这般的好?主要是洛河源头龙潭的水质好。洛源是洛河的发源地,水从秦岭的千山万壑中挤出,又经密青深林过滤,自然净极、甜极,不受污染。加之洛源的大豆生长时间长,营养价值高,且制作精细,所以豆腐干才会这么好吃。洛源豆腐干制作的历史上溯至明清,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制作方法是:将包成方块的豆腐经晾晒稍干后,放入卤水中用文火煮近个把钟头,捞出晾晒至皮稍干后上纤子,皮晒干至稍黄就可穿串上市了。大豆制品有丰富的营养,人称“植物肉”“绿色牛奶”,而洛源豆腐干更是豆制品的精华,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尝一尝美味的洛源豆腐干呢?那就赶快到我的家乡来吧,我一定请你吃个够!
弘扬传统文化的素材作文篇5
又是周五的下午,大阶梯里再次坐满了人,这一次,我们迎来了白老师精彩的讲堂。
这次讲堂是关于唐诗宋词的,老师用她那轻柔的嗓音带我们走进了诗词的世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它自己的历史。读者这一首首的诗词使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读着后主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女子,散着发,倚着门,望着寂寞的梧桐,清冷的月亮,喃喃自语。读着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壮士们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嘶吼的画面。这一切,都那么神奇,那么与众不同。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辉历史,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字都凝结着祖先的智慧与心血。古代的文学不应该就此被我们忘记,那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唯一途径。当我们面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流露羡慕的神情时,也想想我们的先人,他们给了我们足以使我们骄傲的光辉历史,如果他们知道我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时候,他们会不会难过,会不会后悔?
先人的时代固然已经过去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忘记他们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没落其实才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将它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一脉相承,不仅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屹立到今天仍璀璨夺目,是因为先人们的传承,让我们携手,将华夏文化永久的传承下去,让它永远是时间长河里那颗夺目的星!
弘扬传统文化的素材作文篇6
我喜欢刺绣,你没听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刺绣。无聊的时候我总是用刺绣来打发时间,但是我想并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喜欢刺绣的。
说到刺绣,你又了解多少关于刺的事情呢?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之一,刺绣与养蚕,剿丝是分不开的,所以刺绣又叫做丝绣。
你知道上海的什么刺绣最有名吗?那当然是“露香园顾绣”了。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
现在,中国的刺绣工艺几乎遍布全国——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镯绣,广东的粤绣。各具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发展到今天的刺绣艺术品,工艺精细复杂。例如: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艺人们把一根头发粗细的绣发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绣,并将十万多个线头藏的无影无踪。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可以看倒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要用二十多种丝线才能把猫眼睛绣的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你知道现在拍卖会上的刺绣能占怎样的地位吗?你一定不会想到。在中国古代的刺绣价格平平,直到1993年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要收藏家十年的努力。可是在近两年的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却非常高。
通过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刺绣了呢?跟我一起拿起针绣看看吧,一起体验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技艺如何高超。
弘扬传统文化的素材作文篇7
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摊开一本厚厚的《论语》,不停地读着、背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朴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鸟儿飞来飞去,美丽的歌声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清脆动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国学教我们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学教我们为人处事;“百善孝为先”国学教我们孝敬之道。
中国文化,就是风雨中坚忍不拔的大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无法将他打败;就是风雨时同舟共济的努力,团结一心用爱温暖每一个人;就是风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与困难搏击之后才会显现。
5.12,我要爱。在5.12特大地震中,我们泪流满面,在巨大困难面前,所有同胞众志成城;20xx,中国北京。在圣火遭遇困难的时刻,中华儿女不惜一切代价,在08奥运之风吹遍世界的时候,炎黄子孙热情欢迎各国各族人民。这,不就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吗?这,不就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经久不衰吗?
其实,中国文化就在我们细小的举动中流露。在早上,妈妈耐心的叫我们起床;上学路上,不随便攀折树木;学校里,见到师长礼貌问好;上课时,谦虚认真地倾听;课间,朋友互相帮助,不耻下问……国学并不是一定多么深奥的哲学,而是在最细微中体现的。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但是腹有诗书却不能够真正做到书中所讲,岂不是变成了书呆子?现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学问,却显得特别肤浅,是他们学问少吗?不,是他们做不好。在如此发达的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质”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文明、礼仪、帮助、关爱、感恩等素质的重要性。而这些素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中国文化,这些中国文化,就是大家所说的国学。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发扬光大!
弘扬传统文化的素材作文7篇相关文章:
★ 弘扬中华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