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7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不管写什么类型的教案都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7篇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感受国际恐怖主义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

2、了解一些倡导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名称和作用,了解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贡献。

3、知道诺贝尔和平奖的意义及其获得者的贡献。

4、感受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在促进世界和平中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倡导和平的国际组织,知道它们为世界和平发挥的作用与所作的贡献。

[教学难点]

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魅力,懂得体育事业在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1、搜集世界各地恐怖事件的图片、数据。

2、了解近年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搜集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事例。

3、搜集一些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事例。

4、学做千纸鹤。

5、了解象征和平意义的事物和它们的故事。

一、导入

世界性的战争虽已停止,但人类企盼的真正和平仍远未到来。国际恐怖主义、国内武装冲突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全球,它使成千上万的人惨遭毒手,难以计数的财产被摧毁,数以亿计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遭到破坏。

二、触目惊心

1、出示“9?11”事件图片,请学生介绍“9?11”事件的有关数据。

2、学生交流感受。

3、新闻发布会:近期世界各地发生的恐怖事件或武装冲突。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4、师:有人把这股恐怖主义狂潮称之为“政治瘟疫”,更有人惊呼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面对它们,人类是否束手无策了呢?

三、共商大计

1、面对如此猖獗的恐怖主义,你们有什么妙计来促进世界和平呢?学生交流。

2、学习有关“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和《日内瓦公约》的资料,交流感受。

3、你还了解哪些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的组织或行动?

四、橄榄绿风采

1、了解维和行动的含义。

2、维和行动资料展示、交流。

3、中国维和部队介绍。

4、“活动角”:写出几次你印象较深刻的联合国维和行动。

5、交流感受。

五、小结

为了共创和平,国际社会正在进行多方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和平的希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为了共创和平,不光是许多国际组织在不懈努力,全世界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都在不懈努力。

二、了解诺贝尔和平奖

1、阅读《诺贝尔和平奖的由来》。

2、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三、了解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事迹

1、阅读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特里莎修女的简介。

2、教师补充介绍三位获奖者的生平事迹。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其他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事迹。

四、团结、和平、友谊的盛会

1、师讲故事《硝烟场上的足球赛》,学生交流感受。

2、介绍古代奥运会,了解体育竞赛就是为了消除战争。

3、介绍现代奥运会的由来,朗读顾拜旦的演说词。

4、介绍“欧文奖”,理解体育运动是对世界强权、种族歧视和各种不平等的抗争。

5、讲奥运故事,理解奥运会“重在参与”的宗旨。

五、和平寄语

1、表达向往和平意愿的方式有很多,你了解哪些?

2、学生制作寄托和平祝福的千纸鹤,写上和平寄语。

3、课后可以以其他方式为世界寄上和平祝福。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生活的探究、对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无数探险者以他们坚定的意志、勇敢的努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在探险者队伍之中有很多人的身影,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72~75页。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世界政治区、两半球图和反映从事地球科学探究人员光辉事迹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人类生活的地球时丰富多彩的,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有很多不够,还有很多未知,所以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阅读教科书第32页第一段的文字。

2.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2页的课文,并欣赏图片。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和交流阅读。

要求:(1)了解我国北极探险的重要事件。(2)了解北极地区的概况。(3)了解科学考察工作的特殊与艰苦。

3.阅读与讲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加以讲解。

教师强调:“科考队员是执着、无畏的勇敢探索者。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思考与讨论要点:(1)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因纽特人的生活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家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么?

4.教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循着探险者在北极的足迹了解了我国科学家的勇敢和无畏。那么,在地球的另一极是什么样什么样的状况呢?让我们随着两名中学生一起到南极去看一看吧。”

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南极洲的位置,查找与我国的距离。

3.阅读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南极长城站的图片。自由讨论。

要点:(1)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我国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么?(3)“雪龙”号为什么要把科考站的垃圾装运回国呢?

4.讲解与讨论。教师提问:除了南极、北极,地球上还有一个第三极,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呢?的探险者在那里有什么作为吗?”

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珠穆朗玛峰和登山英雄的图片。

教师讲述登山英雄攀登珠峰的光辉事迹。

5.教师本课,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准备好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和资料。

2.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3.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家庭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35页介绍的两位探险家。

2.完成教科书第35页“我最佩服的探险家”。

建议

1.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并记录下来。

2.对学生的书面作业给予,并且可以择其优秀者在后面的课上宣读。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篇3

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疏于管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低。本人决定以课本为导向,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教法,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向社会、学校、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教材内容本册书共由三个单元组成——“灿烂辉煌的东西方文明”、“面向世界”、“我们热爱和平”。主要是引导学生接触有关世界古代的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内容,体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继而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球。

(二)教材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既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

1、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激发对古代璀璨文明的敬仰之情,欣赏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2、了解古丝绸之路的开通、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通过具体事例,体会随着时代进步,东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培养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中国的发展服务。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1、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充实教学内容,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4、拓展教学空间,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5、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意接受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了解我国人口有多少,了解人口多有哪些好处和不利。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使同学们思考自己对祖国母亲了解有多少。

二、进行新课

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教师:看祖国的地图,它像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祖国到底有多大。通过寻找自己的家乡位置理解住过的疆域有多大。

活动一:“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1.做“徒步旅行”的游戏,出发前,先来看看要走的“路线”。

2.开始旅行吧!从哪里出发?

3.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祖国的行政区划,并结合地图,了解祖国的四至点。

4.通过观察地图,了解祖国的各个邻国,感受我国疆域的辽阔。

活动二:模拟旅游,充分感受祖国幅员辽阔。

1.说说自己小组准备去哪旅游。

2.小组交流旅游前了解的情况。

3.汇报交流:

(1)路程。(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通过路途遥远感受祖国的辽阔。)

(2)温差。(通过南北温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3)时差。(通过东西时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我国的人口有多少

1.通过数字调查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和状况。

2.结合人口密度图,进一步了解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三、总结升华

教师:本课我们主要了解“祖国的疆域有多大”和“我国的人口有多少”,通过这节课,我们对祖国母亲多了一份了解,同学们通过学习,有什么感触和观点,大家一起来分享!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82~83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阿拉伯地区社会发展、民俗、民情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东邻日本的情况。这节课,让我们沿着南海向西行,穿过印度洋,到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去看一看。”

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西亚、北非地区的位置,查找从我国到阿拉伯国家的路线。

3.阅读与探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39页的文字,欣赏教科书第38~39页的图片。教师将自己补充的材料也给学生。

思考:(1)阿拉伯人从事什么农业?(2)阿拉伯地区最发达的工业是什么?

(3)阿拉伯地区最著名的资源是什么?(4)你知道哪些阿拉伯地区的古老文明?(5)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长袍?(6)阿拉伯地区最主要的宗教是哪一种?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结果,尽可能充分地讨论有关阿拉伯国家的概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或讲述。

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准备好有关阿拉伯地区农业、工业经济发展和发达的古老文明传承的资料和图片。

2.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家庭作业

预习与探究关于非洲地区的社会状况。

建议

就学生对西亚、北非阿拉伯国家的了解程度给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篇6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1.在课前收集有关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

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3.看书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天地对话——“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4.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舟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

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交流。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介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

读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

活动:《科学畅想,遨游太空》

分若干小组,每小组模拟乘坐一架飞船,飞船名称由各组自定。要求将本课学习的只是进行串联,模拟宇宙飞行,说说看到的情况。必须反映的内容是:地球形状特点,宇宙中的星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

2.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

教学准备:

1.地球仪。

2.世界地图。

3.让学生调查,调查家中餐桌上的食品分类与。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大洋大洲

1.复习地球仪知识,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在地球仪上辨别世界的大洲大洋。

2.大洋大洲概念比较。

通过读图,知道什么是大洋,什么是大洲。

3.出示东西半球图,指导学生从东西半球图,区分陆地和海洋,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同时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中的最大和最小。

各小组借助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找出各大洋大洲的位置。

4.读“七大洲名称的由来”,加深对大洲大洋知识的理解。

通过地图的判读,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不同角度了解世界各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对东西半球间,南北半球间陆地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得出:东半球陆地面积大,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二、探究学习,神奇的陆地与海洋

1.先出示一组不同的地形图片,了解世界上地形主要可以分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五种。

2.分小组讨论:

(1)说说我所知道的平原、高原、盆地、山地和丘陵。

(2)说说我所知道的陆地动植物资源。

(3)说说我所知道的有关地形的世界之最,如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最高的山脉等。

3.汇报:我家餐桌上的食物调查。

说说经常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食品,然后将这些食品进行划分。

4.说说对未来开发海洋的想法。

小结:海洋是人类当今和未来开发的重要领域,是人类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场所。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

美文欣赏——可爱的地球

说一说我们居住的“家”:从不同角度夸夸我们生活的地球,提出保护地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爱护地球行动,提一条倡议。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地球形状特点、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事例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格,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地球村的理念,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人类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理解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今后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地球村的理念,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人类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相关资料。

2.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3.歌颂地球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看说说,麦哲伦环球航行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环球航行的人是哪一位吗?

板书“麦哲伦”,导入新课。

2.根据课前预习和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交流:我所了解的麦哲伦。

3.根据教材提供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说说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主要是从哪个大洲出发,经过哪些大洋大洲,最后到达哪里。

4.讨论: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5.活动:我是小小环球航行家。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麦哲伦航海路线示意图,结合对所经过地区自然风貌或风土人情的大概了解进行情况介绍。

二、探究学习,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

1.交流环球航行的有关素材。

2.教师介绍:现代麦哲伦。

英国28岁的女航海家艾伦麦克阿瑟打破世界记录驾帆船71天环游世界。

3.生朗读书上的环球航行故事资料。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

1.分小组,各自交流三节课的学习体会,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图画创作。

2.小组分角色朗读“地球,我的母亲”。

3.集体阅读“世界地球日”资料。教师介绍近几年地球日的'主题。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现代社会有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对手也是朋友。

2.通过活动,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有关竞争与合作的故事。

2.气球。

活动过程

一、鳗鱼的故事

1.阅读《鳗鱼的启示》故事。

2.思考: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既有竞争,更需要合作。现代人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

二、竞争是什么

1.思考:看到竞争这个词,你所想到的。

如:可以是某个词语,也可以是某种场面或某个具体的事件。

2.讨论: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竞争和这些竞争的作用。

三、夹球同行

1.规则:两人背对背夹住球,不准用手帮忙;两人侧身背靠背向着前进方向运球,不许一前一后运球;交换球时,运球的同学不能用手,但其他同学可以用手帮忙换;中途掉球后,捡回球从球掉的地方重新开始参加比赛。

评分:第一到达终点得10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依次得8、6、4、2分。球掉地一次扣1分,手碰球一次扣1分,一前一后运球扣1分。

2.思考:哪组跑得最快?为什么?这个游戏中,你想到了什么?

四、论坛辩论

辩论题目:合作重要还是竞争重要。

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竞争与合作无处不在。竞争,可以促进发展;合作,更有利于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使发展更健康、更协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今天,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包打天下,任何重大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竞争需要合作,合作中存在竞争。

鳗鱼效应

什么是鳗鱼效应

鳗鱼效应是指在已慵倦的人群中加进一个有威胁的人物、刺激人群的紧张度从而保持整体活力。

“鳗鱼效应”告诉我们,竞争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活力。在企业管理中同样如此,管理者应该培养员工积极的竞争意识,给员工一个适度的竞争舞台,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

资料:

鳗鱼效应的由来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海岸都已经口吐白沫,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然而,有一条鱼船却总能带着活鱼上岸,他们带来的活鱼自然比鱼贵出好几倍。

这是为什么呢?这条船又有什么秘密呢?

后来,人们才发现其中的奥秘,原来他们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鲇鱼。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当鱼槽里同时放有沙丁鱼的鲇鱼时,鲇鱼出于天性会不断地追逐沙丁鱼。在鲇鱼的追逐下,沙丁鱼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的活力,从而活了下来。

与此相似,日本也有一个渔夫故事。

日本的北海道盛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发都以捕捞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

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奇怪的是,返回岸边之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而其他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怎样对待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是死的。

由于鲜活的鳗鱼要比冷冻的鳗鱼贵出一倍,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事情,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原来,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

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了名的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一仓死气沉沉的鳗鱼被全部激活了。

这就是“鳗鱼效应”的由来。

鳗鱼效应的启示

启示: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因为相互的依赖和潜移默化而丧失活力,丧失生机。一个政体如果没有了对手,就会逐步走向懈怠,甚至走向腐朽和堕落。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了对手,就会丧失进取的意志,就会因为安于现状而走向哀亡。鳗鱼因为有了狗鱼这样的对手,才长久地保持着生命的鲜活。美洲虎因为有了美洲豹这样的对手,才重新找回了逝去的光荣。有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你便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有等着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

许多的人都把对手视为是心腹大患,是异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反过来仔细一想,便会发现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而倒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种危机四伏的感觉,它会激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善待你的对手吧!千万别把他当成“敌人”,而应该把他当做是你的一剂强心针,一副推进器,一个加力挡,一条警策鞭。善待你的对手吧!因为他的存在,你才会永远是一条鲜活的“鳗鱼”,你才会永远做一只威风凛凛的“美洲虎”。

狗鱼相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竞争对手,包含了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目标、新的方法;包含了你身边的制度、你的领导、一起协作的同事;包含了挑剔的客户与朋友;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同事以及他(她)不一样的性格、爱好、习性;不管任何一个人、不管任何一个团队、不管任何一个社群,都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要么扮演着鳗鱼的角色、要么扮演着狗鱼的角色;用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敢勇面对身边的人与事,相信我们的事业将因此更精彩,生活将因此而更美好。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7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7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教案7篇

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案7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优质7篇

一年级品德教学计划6篇

一年级品德教学计划参考6篇

四年级品德工作总结8篇

六年级数学圆教案5篇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5篇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