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6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调研报告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调研内容,调研报告是调研任务的文字载体,是完成一项程序的文字参考,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6篇

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1

背依青山秀水,环抱郁葱庄稼,嗅着农家饭的清香,夹一箸鲜嫩的灰条菜,感觉真是好极了……这是张店铁路退休工人张有恒老人在**镇**村旅游的体会,这已经是他跟老伴连续第三年来这里避暑了,每年都会来村里住上两个月,等孙子开学才回去。

近年来,**镇以打造最佳宜居休闲度假

地为目标,把农家乐作为旅游休闲的主要品牌来抓,农家休闲旅游发展迅速。**村的农家乐发轫于10年前,村两委能拿出的扶持资金不过1万元,还是借来的。到20xx年,**开发新型乡村游休闲项目投资已达3000万元,而且都是村民集资,没贷一分钱。

乡村巨变让村民脸上乐开了花,也让记者忍不住一探究竟。

越来越甜的“农家乐”

道路整洁,院落干净,黄瓦白墙、瓜棚豆架。正午十分,溪边的石桌旁,一位中年人在悠闲地品茶,整个村子安静得像是一幅水墨丹青。向导赵胜建解释说:“都去真人cs或拓展基地活动啦,把性质相似的团体组织到一起,充实游客行程,彼此之间还能多熟悉熟悉,算是我们的一个特色。”

记者参观了几户农家院,又沿着胡同在村里转了转,一圈下来,感觉这**的农家乐,还真有许多不一般的地方。农家乐的感觉不一般,有家庭房、商务房、婚房各种分类,从冰箱、电视、沙发等摆设到床上用品风格,绝对不是酒店般整齐划一毫无特色可言,游客可根据个人喜好随意选择。

“现在我的农家院已拥有了12间客房,空调、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还供应24小时热水,回头客特别多,平均每年都有20xx多人,还被旅游局评为乡村旅游四星级经营户。”老李笑着说,“如今,村里的许多农户都吃起了旅游饭,并靠着这个‘金饭碗’盖了新房、买了车,生活甭提多乐和了。”

越来越纯的“农家乐”

农家乐的从业者是农民,争争抢抢似乎难免,但当地从事农家乐的农户现有58户,占全村总人口一半还多,彼此之间却相安无事。谁家客人来得多,大家争着抢着前去参观学习。

这一切都得益于村里成立的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对农家乐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也正因如此,尽管近几年,关于农家乐的抱怨多了起来,特色不明、脸孔相似、设施落后、服务不周,甚至有人说:“农家乐已经跟不上形势了。”

但是,**完全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种植、加工……各种老行当运转正常,大多数地方依旧保持着未加修饰的本色,只是村子变洁变靓了,生活变美变好了,留恋这里的游客变多了,之前迁出的十几户村民,这几年也陆续回来了。去年,村里种种转变的发生,都与这家公司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和联系。

游客来到**,即便是回头客,也得先去村口办公室登记,看似多了一道程序,可以避免很多问题。对服务不满,直接去办公室投诉就行,核查情况属实,商户会被处以一周乃至数月停业整顿的惩罚,游客和商户相处简单了。

越来越宽的“农家乐”

天色渐晚,往来的身影多了起来,是外出活动的游客回来了。赵东强刚才去各处转了转,把统计回来的数字说给记者听:“3个饭庄今天的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真人cs那边有3000来块,漂流有2800多块,农家住宿今天有4000多块,算下来,纯利润在两万六到两万八。”这是“日进万金”了。

现在,全村290多名村民已有180人入股旅游公司,宣传、培训、采购、维护之类的费用都由公司出,游客缴纳的住宿费,三分之二还给农户,三分之一留作公司收益,每年五次福利,年底还有分红。去年3月对全村包括农家乐在内的旅游业实行公司化运作以来,游客由千人增长到三万人,“省内一半地市都有我们的游客,仅农家乐一项,每户增收五六千元,全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两万元。”说起这些,作为公司的年轻股东,赵胜建十分自豪。

“目前只有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游客会留下过夜,在篝火晚会的基础上,我们打算再开发些夜间娱乐项目,至少让一半游客心甘情愿留下。”赵胜建说,健身房、游泳池和养老院等,3年内也要配备齐全。“现在这种形式的农家乐只是个基础,之后肯定要提供层次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的农家乐产品。”赵胜建看起来挺有信心。但也有些事情让他们感觉挺难办。吃住行游购娱,**唯独缺少“购”这一要素,村里至今没有设立集中的购物场所。“游客提到购物就满脸不信任啊,现阶段还不如让老百姓自发地挎个篮、摆个摊来得放心”;还有就是村里的建设用地指标很少,大动作施展不开,对后续发展难免形成阻碍。“这些问题我们迟早要解决,有了目标,一切都不是问题。”看起来赵胜建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

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2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即组织相关员开展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是产业优势。苹果、稻园风光独具特,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利化程度,三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公路贯穿南北,渔洞库专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分突出,容易进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部优势。有两好的部队伍,是靠得住、有本事、能事的村级部队伍,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强的乡级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的智持。

五是群众优势。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民,为发展化旅游产业树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体,顺应了们向往然、崇尚然、亲近然的理需求,具有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周家库、桃树井库从事产养殖,还可以在库周围添置些必要的设施,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是发展地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历史悠久,化底蕴深厚,常迎合城市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年度的新观庙会,四的男少都会发聚集到这个地。的烧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娱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特,有着深厚的传统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

2、农村节庆旅游。进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艺活,体现独特的地化特,打造独具魅的地化品牌。

3、农村饮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特的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关键在于“”和“特”,乐居的野菜、、腊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

三是发展态旅游业。以乐居河地整理项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相依为伴,真正构成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化旅游是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投。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励农村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投、道路通讯等向农村化旅游项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员帮助挖掘有较深化内涵的旅游化资源。

2、要加对农村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化旅游品的开发。是要筛选出能显地特、化底蕴深厚的化旅游品。是要在保留其古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作,充分激发消费潜。

4、要注重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化站的职能作,千百计吸引旅游管理才,努造就素质的农村旅游从业员队伍,为推进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持。

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3

一、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7年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塆落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基础阶段,罗田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在开发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我县的山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对2017年制定的总规进行修编,并分乡镇、分景点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修编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温泉、冰臼群、黄柏山、古村落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4

一、对建水发展旅游的条件进行分析:

(一)、区位条件

建水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红河州连接昆明、玉溪等地的重要枢纽,也是连接州内个、开、蒙等城市的重要通道,并与世界一流田园风光元阳哈尼梯田形成优势组合。

(二)、自然资源

优越的自然条件:建水属于亚热带气候,北回归线横贯县南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和,有天然温室之称,是一个多元适宜种植区。优厚的光热条件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县是省、州粮食、烤烟、甘蔗、生猪、蔬菜、水果和冬季农业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县。每年有数万吨蔬菜销往国内十多个省区和俄罗斯等国家。20xx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6.6万亩,投产面积13.78万亩,其中石榴6.7万亩,挂果4.5万亩,甜橙8.8万亩,投产面积1.5万亩,产量达2.2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3.1万亩,总产24.1万吨,无公害蔬菜认证5.32万亩。目前农业作为建水的主要产业已形成粮、蔗、烟、菜、果、林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将为到我县投资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县是红河州乃至云南省的矿产富集县,矿藏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的有锰、铅、锌、锑、铁、钒、镉、钼、钛、石膏、煤炭、陶土等20多种有色、黑色和非金属矿产。其中尤以锰、铅、锌、煤、钛储量最大,20xx年,锰资源累计探明储量1122.55万吨,保有储量940万吨。铅锌累计探明矿石储量568.4万吨,保有储量429万吨。钛铁矿普查资源保有储量为176万吨。目前,我县已形成了采、选、冶一体的黑色、有色金属综合开放格局。随着对外开放的纵深发展,这些资源必将成为外商开发利用的重点领域。

深厚的文化底蕴,富集的旅游资源:建水历史悠久,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众多,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县内有风景名胜区170.5平方公里,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的典型建筑,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寺、庙、塔、楼、桥和古民居如文庙、朝阳楼、彝族土司府署等文物古迹5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8处,州级3处,县级40处,团山民居被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动植物资源:我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类多,有懒猴、绿孔雀、鹦鹉等国家珍??

一、二、三类保护动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7.2%,自然植被以针叶林(云南松)、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中的常绿种类为多,草本植物中有常绿的蕨类植物;有桫椤(俗称树蕨)、云南梧桐、红椿等一、二、三类保护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木本、藤本、草本等300多种药材资源。

富饶的土地资源:土壤丰饶肥沃,全县耕地面积42.7万亩,宜林荒山80多万亩,适宜各种植被和农作物生产。

电力设施:电力设施完备。有35千伏变电站19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

水源丰富:建水县水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河流分属南盘江和红河水系。其中,

南盘江流域水资源总量7.66亿立方米,水能总量2.51万千瓦。全县有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76座,水利化程度达60.09%。

(三)、交通运输

建水距省城昆明198公里,仅两个半小时。蒙(自)——宝(秀)铁路通过县境内,正在建设的泛亚铁路(玉溪——蒙自)路段总长141公里,在红河州境内里程达104公里,经过我县境内75公里。我县距边境口岸河口250公里,距蒙自飞机场80公里,是省城通往红河南岸各县的`物资中转站和滇南商品流通中心,全县拥有铁路总里程达到100公里;公路2546.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6公里,省、国道200.3公里,县道315.7公里,乡道1020.52公里,国家未纳入统计的农村公路510.22公里,99.9%以上的自然村通公路。

二、旅游发展现状

建水旅游产业发展紧紧抓住云南被列为全国首个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的机遇,以培植"国际型旅游业"为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快速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做精老景区——不断提升古城景区,燕子洞三期洞外景观等老景区的质量及设施水平;做优新景区——学政考棚、天君庙片区风貌保护与恢复工程、朱家花园花厅片区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顺利竣工;临安酒店(五星级)建设项目提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建水县文化旅游商业广场正式启动;团山古村二期工程、双龙桥片区建设、泸江烟柳景观等项目实施步伐加快;青山生态园、曲江温泉生态运动养生度假村项目、建水西门古镇历史风貌保护暨旅游开发项目已与投资商签订开发协议;积极谋划云龙山宗教胜地、现代工业园区、绵羊冲度假区、南部民族风情及红河峡谷览胜等项目,努力促进建水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由低端服务向高端服务转变,形成建水旅游产品的丰富和结构的合理,实现旅游的新突破。旅游品牌打造成果显著。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建水孔子文化节系列活动,孔子文化节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受公众关注文化节庆活动;临安镇被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镇,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建水旅游发展,不断扩大建水旅游的影响力。旅游接待设施不断完善。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景区景点品质不断提升,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临安宾馆建设顺利推进,高星级酒店及特色客栈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临安春秋"美食文化城快速推进,旅游餐饮市场逐步规范,建水小吃品牌基本形成;入境干道、城区道路和旅游景区的中英文标识牌建设逐步完善,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紫陶文化园区"等旅游购物场所建设不断推进。

据资料显示,20xx年,1-11月,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9.19万人(次),同比增长13.56%;旅游业总收入80953.17万元,同比增长17.87%;旅游业外汇收入702.94万美元,同比增长24.19%。20xx年,建水县共接待游客321.36万人次,同比增长16.17%,其中国内游客318.97万人次,同比增长16.29%,海外游客23974人次,同比增长3.25%,旅游业总收入17.44亿元,同比增长17.09%。经过多年的努力,建水县旅游逐步被国内外游客认可,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相继被授予中国最令人向往的50大旅游胜地、云南最具吸引力的景区、20xx年度最具活力的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三,建水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发展意识有待加强,体制机制不完善

旅游发展观念还不适应建设国际型旅游业的要求,全民参与旅游发展,人人树旅游形象的观念和意识不强。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旅游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善,主要反映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以及行业管理力度不强等方面,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政府的开发配套工作没能跟上,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缺乏力度。旅游产业发展支撑性政策还需进一步争取,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投入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资金缺乏,各个景点的配套设施滞后,通达性建设不够,市内景区公路等级差、路面窄,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同时,接待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环境容量小等问题相对突出,星级酒店、重点地段、交通路口的旅游标志物和标识牌尚不健全,各种高质量、高水准的休闲娱乐服务设施依然滞后,影响了建水旅游产业发展速度。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有待延伸

建水县在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业态创新等方面还需要完善。仅重视自然风光的建设,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的开发不够。新兴旅游如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产品缺乏。旅游消费比重较小,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旅游收入比较单一。旅游商品开发明显滞后,未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商品,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4龙头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

建水县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旅游发展的资金不足,品牌意识差、效益不高、没有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企业和集团,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旅游发展的步伐。旅游产业布局呈现多、散、小的特征,没有形成核心和主打拳头产品,缺乏有影响力的景区做龙头,资源等级不高,吸引力弱。

5.营销未形成整体格局,品牌效应较小

由于旅游宣传资金有限,整个宣传促销工作呈现散、弱的局面,产品组合优势不突出,难以形成区域强势宣传格局,导致建水旅游品牌不响,招牌不亮。一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力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二是对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得不够,对旅游促销对象缺乏详尽了解,有针对性地促销宣传活动很少。

6.旅游专项人才严重缺乏,制约行业服务水平提升

由于旅游企业体制和机制不顺,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建水旅游发展的对策:

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2.切实加大旅游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

3.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4.狠抓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5,打造和擦亮建水旅游品牌

6,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7,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2

参考文献:

1,建水县介绍来自百度词条。

2,建水县资源介绍来自360百科。

3,高考网云南建水县地理环境介绍。

4,杨洪波.加快构建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n].红河日报,2013-11-25(1)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出来的关于建水旅游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的调研报告,想必你已经知道怎么写调研报告了,感谢您的阅读!

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5

如何借助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即将建成通车、省委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国家扩大内需等机遇,以旅游景区和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发展适合我县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局于4月8日—5月5日,组织专题调研工作专班,深入到业州、高坪、红岩、花坪、景阳等乡镇实际调查走访,并到恩施、咸丰、利川等旅游业发展较快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学习考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建始县乡村旅游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一、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从乡村旅游发展上而言,其主要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对于我县而言,在加快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效扩大内需及拉动消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以旅促农、以旅带农、以旅富农、以旅富农,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成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二、建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我县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快,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显现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植被,宜人的气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我县山岭纵横、河谷幽深、流泉飞瀑、植被繁茂、景致众多。这里有闻名全国的南方最大的落叶松基地——长岭岗林场,有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野三河,有清江画廊之称的景阳河,有奥陶纪石林代陈沟,有山水风光独特的大沙河等等。县内最高海拔2090米,最低海拔308米,立体气候明显。加之我县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0%,是最适宜人类居住地,有湖北后花园之称,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我县除了拥有“建始直立人”这一世界级特质旅游文化品牌外,这里还有蜚声中外的民歌《黄四姐》,有收入《中国名胜辞典》中的石通洞、石柱观等名胜古迹,有被誉为土家交响乐的丝弦锣鼓、闹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民政要吴国桢故居、朱和中故居、五阳书院等一批历史古迹。同时,我县属于少数民族集聚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交通区位条件凸显。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即将建成通车,318国道、209国道、清江黄金水道贯通全境,全县已构成立体型交通网络。我县已融入了恩施州一小时经济圈,建始大部分的乡村距县城都在一小时车程内。乡村旅游的客户群主要是大都市生活人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将为建始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气,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4、地域人文环境优越。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农家小院,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乡村居民,这些都是极好的乡村旅游资源,适宜打造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二)旅游景区开发起步较快,发展平台初具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野三河景区由武汉志顺房地产公司投资开发,规划总投资2.2355亿元。该景区地跨花坪、景阳、高坪三个乡镇,规划总面积155平方公里。野三河景区现已步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计划于2011年试营业,2012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业界认为是湖北省最具成长的旅游景区之一。云雾灵山景区由恩施今大集团投资开发,规划总投资1.32亿元,规划总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计划2011年底试营业。该景区是恩施州最具后发优势的城郊公园,景区所在的代陈沟村已申报为湖北省旅游名村。长岭岗林场则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度假旅游圣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必将为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三)乡村旅游发展业已起步,发展势头良好

我县通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发展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一部分农户依靠自家的基础条件,开办起了农家乐,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成为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形式。2000年,业州镇就与旅游局共同发起在野韭池村办起了农家乐试点。随着城里人到乡下休闲娱乐渐成时尚,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对应城区休闲需求的“野韭池农家乐”、红土坪的“泳丰山庄”等,对应景区观光游客食宿的“黄鹤桥农庄”、对应新农村建设的高坪“八角人家”、“偏沟湾农庄”等。为引导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高坪、花坪等乡镇还召集各农家乐主协商制订服务规范,举办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等。据统计,我县现有农家乐100多家,每年农家乐综合接待收入近千万元。农家乐从一产生就显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三、建始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思想解放不够。根据调查走访,目前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县现有的农家乐,基本上都是农户借助自己家的优势和基础条件,自发的发展起来的,乡镇政府和旅游职能部门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都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盲目建设现代化的接待设施,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乡土特色不明显,致使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出现了盲目趋同发展的现象。

二是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不到位,缺乏科学指导。我县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主要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目前还处在散乱状态,绝大多数农户一般是在原有基础设施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发展活力不强。近几年来,我县乡村旅游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从目前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而言,仅仅只能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为主的短线经营服务。发展形式单一,服务功能单调,发展规模小,开发档次低,带动能力弱,游客参与性不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都市化趋势明显,文化内涵缺乏,特色不够明显,发展活力严重不足。

四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基础条件滞后。主要表现为旅游交通状况不好,交通连接度不高,农户周围的环境状况较差,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配套功能不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游客对安全、舒适、卫生等基本的旅游消费需求。

五是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到位,发展资金不足。我县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意识不强,发展效益不高,消费市场有限,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强,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有心发展的农户无钱,已发展的农户无法壮大规模,拓展市场,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展。

六是乡村旅游市场规范不到位,经营管理粗放。一些经营业主缺乏经营管理理念,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只顾眼前盈利,忽视长远利益,导致农家乐收费价格过高,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差,素质不高,食品卫生安全缺乏保障等,亟待加强管理与规范,净化乡村旅游发展市场,保障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是对乡村旅游发展宣传不到位,市场影响不强。因我县旅游景区开发滞后,对乡村旅游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加之缺乏对外宣传,生意不景气,没有影响力,显得没有人气,尚未形成产业气候。

四、加快发展建始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加快建始乡村旅游业的大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旅游景区和小城镇为依托,以旅游消费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突出乡土特色,按照现代服务理念,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品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挖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目前,我县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基本上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发展阶段,存在着片面追求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忽视了本地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利用的现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要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势,走文化品牌之路,要以民俗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经济,其特征是旅游者通过体验式消费获取愉悦感受。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方面大做文章,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民风淳朴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需求。二要避免村村一个样,走自然生态文化、饮食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民俗民间文化融合之路。如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能够参与农作劳动,参与体验农事。注重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餐饮的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乡土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及传统工艺的乡土气息,增加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树立大旅游观念,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指导。充分发展政府的引导作用,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资金,按照“突出重点、注重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应将乡村旅游列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加快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建设重点和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着力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景区导游图、标示图形符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游步道、安全护栏等基础设施,以及吃住购娱等旅游接待设施。要出台一系列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发动社会力量,更好更快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三)扭住规划龙头,确保建始乡村旅游开发工作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目前,我县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是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规划的缺失使处于成长阶段的“农家乐”,受制于各种因素难以摆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到乡村旅游的更高层面。要做大做强我县乡村旅游,就要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景区规划和项目规划,用科学规划统领乡村旅游的建设。

(四)以示范园区为重点,科学引导乡村旅游业发展。我县要紧紧围绕建设建始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率先打造现代农业观光示范村、现代休闲农庄示范村、农家乐示范村、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根据我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在生产发展实践中,可以探索并建立民俗风情型、景区依托型、休闲度假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和旅游小城镇型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示范型基地建设为载体,引导全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五)积极筹集资金,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中,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走多渠道筹资的路子。要坚持自力更生与引入外来资金相结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和筹集旅游开发资金,拓宽资金渠道,采取对外对内开放一起抓,外资内资一起引,多层次多门路多渠道地内引外联,形成旅游开发外商、政府、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局面。同时再研究和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和相关的产业政策,对旅游业投资者在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建始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走向市场,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六)强化宣传促销,不断扩大建始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依据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趋势,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的主题形象。根据我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加强整合包装,明确宣传主题,统一宣传口径,研究和探索新的更具宣传效果的宣传方法,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一是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积极引导,紧跟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创新方法宣传,拓展消费市场。二是针对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片区和节庆活动,制定宣传计划,搭建宣传平台,明确促销口号,有目的、有计划、按步骤展开宣传。今后主要抓好“五个一”工作,即编制一本建始乡村旅游自驾游手册,树立一批旅游景区标示,拍摄一部乡村旅游宣传片,开展一次州内外旅行社踩线活动,组织一次媒体记者采风活动。三是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加强新闻媒体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以吸引游客。

(七)注重人才培养,为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要站在发展建始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努力营造留住人才的发展空间,使众多人才落户建始投资兴业。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农村乡土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以定向委培、引导培养等多种形式,培养中、高级乡村旅游经纪人才。二是建议在建始职高开办乡村旅游专业班。三是采取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举办与发展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厨师班、民俗礼仪班、文化艺术班等各类培训,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四是培训一批优秀的讲解人员(导游),培养和造就一批批本土实用型人才,为建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县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全县旅游产业大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建始的乡村旅游业一定会迎来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建始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调查目的:

通过这次的旅游资源调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行业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服务与管理工作有较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提高观察、调研、分析、评价、规划设计以及归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经由思考和凝练,形成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和范围,为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拓宽视野,更好更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要求:

⑴要求学生认知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阐述其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位置、变化规律、数量、特色、特点、类型组合匹配、组成结构和功能价值等,并对其进行评价。

⑵以花溪公园旅游资源为基础,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景点设计,形成内容丰富的旅游路线,以期能有效地发挥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塑造高原明珠——花溪公园的特色空间形象,为其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使花溪公园独特的喀什特地形地貌得到全方位的绽放。

⑶收集、熟悉、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4)标准。

⑷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⑸保证成果质量,强调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

1、花溪公园概况

花溪公园坐落于贵阳市南郊的花溪区,花溪区北临南明区、乌当区,东与龙里县相邻,南接长顺县、惠水县,西与清镇市、平坝县接壤,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地总面积957。6平方公里。花溪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海拔1100米,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花溪公园,位于贵阳市南郊17公里花溪区内,建于1937年,占地800余亩,是贵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它融真山真水、田园景色、民族风情为一体,是贵州三颗“高原明珠”之一。公园内形成了主要以地貌景观、水文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的特色城市休闲旅游地带。不但是附近的居民优良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花溪区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2、花溪公园周围环境概况

花溪乃取其繁花似锦、溪水长流之意。花溪河畔有小山数座参差其间,或突兀孤立,或蜿蜒绵亘。那里山环水绕,水清山绿,堰塘层迭,形成方圆十多公里的名胜风景区域。它包括“十里河滩”、“天河潭”、“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青岩古镇”、“黔陶幽境”等8个景区。

“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出自于景区的高坡乡,那里是贵阳市海拔最高的地方,居民均系苗族同胞。高坡乡的苗族有不少传统的民族节日,其中,以“四月八射背牌”、“正月跳洞”、“七月牛打场”最富魅力,观看、参与的游人络绎不绝。那里,古代苗族的悬棺葬和崖洞葬,也给人留下难解之谜。

花溪以南12公里处的青岩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始建于明初。镇四周原建有城墙,分内城、外城,用方块巨石垒砌,筑有敌楼、垛口、炮台,因年久失修,成为残垣。现修复的定广门城楼,巍然耸立,气势恢宏,与古道、石坊、寺庙交相辉映。西镇的3架古石牌宏伟壮观。古镇的古建筑栉比鳞次,有“九寺、八庙、五阁、二祠、四溶洞”,保存完好。

“黔陶幽境”位于崇山峻岭中,因两座山峰间凌空飞跨着一座天然石桥——鬼架桥而出名。鬼架桥桥长约11米,宽约60厘米,系石岩与树根相伴天然生成。从桥面到谷底足有10多层楼高。站在墙上往下看,令人心惊胆颤。不少游人最初抱有“不过此桥非好汉”的决心,但到了桥头都却步不前了。从花溪到黔陶,一路环境幽静,山风吹来,林涛起伏,响声不绝。在鬼架桥的山后,还有一个直径数十米的仙人池。每年雨季,飞瀑灌池,吼声灌耳,十分壮观。

其中花溪天河潭风景区、青岩古镇景区为国家aaaa级国家旅游区,花溪城市湿地公园已经成功申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并对外开放。这些景点共同组成了花溪独特的风景网络,给花溪区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3、花溪公园主要景点

花溪公园经过多年的改变之后,仍旧保存其原始的自然风貌,山水自然融合形成了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秀丽风景。目前其主要景点包括音乐广场、马鞍桥、百步桥、东舍、西舍、坝上桥、牡丹园、碧桃园、水杉路、红枫园、葫芦坡、松柏园、南湖、蛇山、麟山、龟山、儿童乐园等。主要以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配合花溪河水的流动,形成的一副动态的山水画。在公园内你能体会到自然的风光,也能看到现代城市的气息。在麟山顶,还可以俯瞰花溪的全貌。

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6

前??

(一)调查时间

10月24日

(二)调查地点

内蒙古呼和浩特回民区扎达盖公园

(三)调查人员

(四)旅游资源调查目的

1.通过本次的调查,详细的了解旅游资源的调查手段和注意事项。并通过此次调查,掌握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达到学以致用。

2.详细学习和运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 (二)交通状况

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 (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 (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道光、咸丰、同治(1821年至1874年)统治的半个世纪中,扎达盖河两岸成了‘南迎里府客’和‘北接外藩财’的商业闹市区。道台衙门两面临河,衙署四周密植杨柳。乾隆至道光时,即已长成合抱之木。每天拂晓,庆凯桥附近非常幽静。早起的人们,漫步桥上,凭着石头桥栏,耳听淙淙的流水声,远眺道台衙门树梢上的弯月,别具一番风光。朋苏召和乃莫齐召则被绿树环绕,清风掠过。树枝忽高忽低,召庙忽隐忽现,使人仿佛看到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仙境。于是,‘石桥晓月’和‘六桥溪柳’,便把扎达盖河两岸描绘成一幅色彩淡雅赏心悦目的图画。”

民国18年,绥远建省遇到特大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成群的饥民,跑进城里抢食。民国19年,阎、冯联合反蒋,挑起中原大战,归化城失业青年被补征入伍。民国20年,傅作义将军出任绥远省主席后,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归化城的商务中心,已由扎达盖河两岸,移到了小南街一带。那里烟土店林立,绥远省的军政机关,都指望

鸦片税款开支,归化城的各行各业,亦全靠大烟周转维持,加之皮毛牲畜来源由蒙古国、新疆缩小到乌、伊两盟和阿拉善旗,整个扎达盖河沿岸店铺房院,都成了外强中干的空架子。

1949年9月19日,归绥和平解放,各族人民重见天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蒙、汉、回等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医治战争的创伤,文明代替了恶俗,扎达盖河露出了灿烂的笑脸。1959年,蜈蚣坝山洪暴发水流湍急,汹涌的洪水不仅冲毁了曾经重修了几次的庆凯桥,而且淹没了庆凯、太平两条大街及河东岸的营坊道、通道街。灾后,党和政府给受灾居民都盖了新宿舍,又将坝沟的水完全引入孔家营以西的五里沙河。在扎达盖河中、上游修建了好多桥梁,方便了人们来往行走和车辆运输;沿河则砌筑了石堤,加固了原来的土堤,以防山水再次泛滥

呼和浩特市成立之后,扎达盖公园所处位置被规划为呼和浩特市公路管理局苗圃,占地600亩,后在9月正式归于园林局。改建为公园,原苗圃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良好,但是植物种类不够丰富。公园因东临扎达盖河,扎达盖公园因此得名。改建后的扎达盖公园是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保健、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公园。

(二)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呼和浩特市发布的《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三轴、四核、六带的城市规划理念,将扎达盖河规划到六带中。从此之后,扎达盖公园开始了飞速发展。呼和浩特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归森”和“新亮美绿净畅”的发展口号。扎达盖公园迎来了多次建设。建设之后,扎达盖公园设计主要以“生态园林”为指导,突出时尚性、生态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力求塑造令人耳目一新的集现代化与传统、艺术与自然、优雅与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式生态型休闲公园,使城市社会与自然体系间建立美好的依从关系,为游客创造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生态空间。公园依据不同功能,将公园划分为四大景区:人工湖景区、健身娱乐区、生态景观区、采摘区。主要的景点有很多,包括:木亭、芳草亭、果园、人工小岛、主入口广场、次入口广场、林荫广场、庭院广场,其中还有一些特色的商店。

第三章、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扎达盖公园以自然资源为主,旅游资源共有5个主类,10个亚类,19个基本类型。 详见(附表 扎达盖旅游资源分类表)

第四章、旅游资源评价

(一)自然资源的评价

扎达盖公园的自然资源总体呈优秀,有明显的区域划分,种类多,且保护度较好,各个部分与整体衔接性良好,部分资源呈现出良好的形象,尤其是以松树为主的树林,扎达盖河边大量的芦苇丛,很吸引人。另外,园内的动物生态系统值得称赞,有诸多的动物栖息。是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场景。 (二)人文资源的评价

扎达盖公园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首先是该园内的河流历史文化沉淀悠久,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其次,园内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值得称赞,各个人文资源与自然相融合,例如水边的凉亭,湖边的假山,廊桥等。值得一提的是扎达盖公园正门的假山标示,气势磅礴,使人提起游览的热情。另外,公园内还设有停车场,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 (三)总体评价

扎达盖公园的基本资源价值很高,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的不足。影响了扎达盖公园的整体形象和发展。例如扎达盖公园分成了很多的区域,但是可是各个区域

联系过于紧密,且没有该区域明显的独立的特色。其次是扎达盖公园整体没有自己的独特的资源,园内的动植物都很常见,严重的影响了扎达盖公园的整体吸引力。另外,扎达盖公园的管理十分混乱,部分河水清澈见底,而其他的则十分浑浊,园内的廊桥的圆柱上被游客涂写严重,当初规划的店铺根本就没有实际运营,游客在非渔区钓鱼等。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游客的不良感受。最后,公园内很少有标识牌,这会给游客的顺序游览造成困难。综合来说可以得到以下观点:扎达盖公园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经营管理模式,将会举步艰难。

第五章、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一)严格的管理是发展之基

扎达盖公园的问题处处体现出管理的漏洞,其原因可能是公园免费之后财政经费预算不足,也可能是扎达盖公园的游览人数不足而造成了管理的松懈。但是无论什么原因,扎达盖公园如果想要长远的发展,加强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公园内随处可见的垃圾还有浑浊的水还有破旧的基础设施都是其发展的阻碍。对此,要加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扎达盖公园的基础设施陈旧,比如供游人休息的座椅不足并出现了严重的老化且卫生状况欠佳。钓鱼区缺少供钓鱼人使用的设施。没有路标牌等。要新建和翻修基础设施。 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对管理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又决定了管理的效果。所以要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多开展教育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定工作标准,加强工作的监督和成果的检查。杜绝工作人员的投机取巧及偷懒。以提高扎达盖公园的整体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的保持度。 3.合理开发,特色发展

扎达盖公园的开发措施以政府的规范为主导,过分要求“绿”,植物的种植没有科学合理的搭配,也没有独特的植物景观。这样反而大大降低的土地利用对旅游资源的贡献。所以,扎达盖公园今后的发展应该注重可持续的、科学的、特色的发展。不能过分要求指标建设,应该多方位考虑。 (二)悠久的历史是发展之匙

扎达盖公园的开发离不开扎达盖河,而开发过程中却忽视了这条被呼和浩特历史称为“母亲河”的河。扎达盖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河两岸曾经店铺林立,且几经起落,这已逐渐被现在的呼和浩特人所淡忘。扎达盖公园面积大,以扎达盖湖为主。而给湖提供水源的扎达盖河被冷落一旁。可以尝试还原扎达盖河的历史场景,在河岸两边建立历史上古色古香的店铺,将公园内失败的商店转移到两岸的店铺中,并引入商家,所出售的商品要围绕历史。并以历史为宣传手段。提高知名度。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开发扎达盖公园,也可以给扎达盖公园带来可观的收入。 (三)清幽的环境是发展之机

扎达盖公园地处城市边缘,且四周村落诸多。本身又具有清幽的环境。这正是一个扎达盖公园发展的机遇。青壮劳动力向大城市或本城市中心涌动已成必然之势。而城市边缘村落留守的老年人则成了一个弱势群体。扎达盖公园有着很长的纵深,清幽的环境正也符合老人年的期望,划出部分与所规划的商业店铺距离远的区域并不是难事。而公园内部本身就具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基础设施。扎达盖公园完全可以将该设施扩大并加以宣传,组织多个老年活动,将目标着眼于周边村落的老年人。而老年人又普遍对关于历史的物件感兴趣。这也变相为所规划的商业店铺提供了顾客。尽管村落中的老年人购买力偏低。但是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宣传群体。同时,老年活动往往会吸引大量的人,这对于扎达盖公园也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6篇相关文章:

旅游心得作文6篇

四年级作文旅游的作文6篇

旅游股2023年工作计划通用6篇

旅游股2023年工作计划优质6篇

草原旅游作文600字6篇

写旅游的作文600字6篇

市优秀班主任述职报告5篇

市少先队工作总结优质6篇

市少先队工作总结参考6篇

市少先队工作总结通用6篇

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