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统计》教案6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准备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教案的准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统计》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统计》教案6篇

数学《统计》教案篇1

教学内容:统计图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统计图,加强学生阅读、分析和绘制简单统计图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三块小黑板,课前分别按照教科书第144145页画好某市两个工厂的产值、人员和销售情况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各种统计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我们已学过哪些统计图?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还学过扇形统计图。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三个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某市两个工厂的工业产值、 人员和销售情况。

1.出示第一块小黑板(工业产值增长情况统计图)。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张统计图。这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来看.哪个工厂的产值增长得快些?指名学生回答。(是复式的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看.一厂的产值增长得快些。)

为了使全班学生的认识更加明确,教师还可以继续问一问学生是怎样看出来的:

例如,哪一条折线表示的是一厂的产值增长情况?怎样看出它的产值增长得快?等等。

2.出示第二块小黑板(各类人员人数统计图)。

教师提问:这一张统计图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来看,哪个工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工厂的技术人员人数多?指名学生回答。(是复式的条形统计图。二厂的工人人数多,一厂的技术人员多。)

为了使学生更加熟悉条形统计图。教师还可以再补充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这张统计图中一共表示出几种人员的情况?两个厂的管理人员各是多少人?哪个工厂的勤务人员少,少多少人?等等。

3.出示第三块小黑板(产品销售情况统计图)。

教师:这一张图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工厂都有 内销产品和外销产品。内销是指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外销是指在向国外销售的产品。

谁能说一说,外销的和内销的产品合起来是百分之几?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幅扇形统计图。在每一幅图中,外销的和内销的产品合起来都是百分之百。因为工厂的产品不是销往国外就是销往国内。合起来就是工厂的全部产品,百分之百。)

谁能再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工厂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指名学生回答。(一厂的大。)

4.对以上几幅统计图进行综合分析。

教师:根据刚才看过的三幅统计图,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工厂的生产搞得好一些?谁能试着说明一下自己分析的理由?指名学生回答。

可以多请几名学生分析,教师帮助综合与整理。例如,从第一幅图(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一厂生产产值的折线上升得快,说明一厂的生产搞得好;从第二幅图(条形统计图)中又可以看出。一厂的技术人员多一些,工人人数少一些,说明这个厂

比较重视技术开发,所以工作效率高,生产搞得好;另外,从第三幅图(扇形统计图)中还可以看出,一厂的.外销量占产品总数的百分比比二厂的高。也说明一厂的产品质量比较好。

二、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通过以上的复习,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在表示数量时各有什么优势?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概括和整理。

学生综合整理统计图的特点以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第146页上的表。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4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可适当提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如何留好画横轴和纵轴的位置。

2.做教科书第146页做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仔细审题,还可以分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名请几个学生给全班说一说。(毛衣的销售量从七月份起里上升趋势。到十一月销售量最大:而衬衫的销售量从七月份到十二月份一直呈下降趋势:)

四、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610题:

数学《统计》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与中位数。

在前几册教材中教学了条形图和折线图,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有选择地使用。扇形统计图与条形、折线图不同,它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表达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因此,教学扇形统计图,使呈现统计数据的形式更多样了。

众数与中位数是常用的统计量。在许多场合,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经常使用众数或中位数来显示。因此,教学众数与中位数能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全单元编排4道例题、两个练习,把内容分成两段。

例1和练习十五,教学扇形统计图;

例2~例4和练习十六,教学统计量。例2讲众数,例3、例4讲中位数。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看懂扇形图,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要求是看懂图的内容,理解图上的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能利用图呈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不教学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画扇形比较麻烦,不必把教学精力耗费在画图上。

学生有圆的认识,有百分数的概念,能够看懂扇形统计图。

看图、交流,理解图里的信息。例1让学生看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在小组里交流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教材呈现了交流的场景,虽然学生的讲述不完整,但都说出了从图中获得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有人说得具体些,有人说得概括些,通过交流可以整理出以下三点:这幅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国土总面积;圆被分成大小不同的5块,每块表示一种地形,哪种地形的面积大(小),统计图里相应的那块就大(小);标注的五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五种地形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计算、填表,体会图的特点。例题告诉学生,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让他们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计算要利用图中的各个百分数,从而体会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知道它与条形、折线统计图的不同。

比较、估计,利用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通过各个扇形有大有小,反映各个部分数量有多有少。图的直观形象,容易引发比较、估计和判断。练一练第2题,看着统计图,学生会想到我国的人口多,人均占有的国土面积少。练习十五第1题的两幅扇形统计图里能清楚看出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第2题把果盘看成一幅扇形统计图,根据花生米所占的面积,能估计出其他几种干果所占的面积。解答这些题利用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又进一步体会了它的特点。

2.整理数据,认识众数。

例2教学众数的知识,包括众数的含义,得到众数的方法,以及众数的实际应用。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由于出现的次数最多,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观察表格,初步感受众数。表格呈现9人做黄豆发芽试验的数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人的试验做得最好。例题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发芽几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通过发芽17粒的人最多,感受17是这次实验发芽粒数的众数。

排列数据,理解众数的意义。教材把表格里9人的发芽粒数依次排列,指出这些数据中17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在这句话里讲了众数的意义: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还含有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意义建构众数的概念。

求平均数,区别新旧概念。众数和平均数都是统计量,平均数是三年级教学的。教材要求学生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计算回忆平均数的知识,体会平均数与众数的意义不同,求法不同,从本质上区分这两个概念。

联系实际、应用众数。第79页练一练第2题,如果把上周销售男鞋的尺码一双一双地记录下来,在这组数据中25.5出现的次数最多,有48次,因此25.5是众数,这个众数会影响鞋店今后的进货。

3.分析数据,认识中位数。

例3和例4教学中位数,前一道例题以形成概念为主,后一道例题教学算法。

创设情境,产生需要。例3呈现一张九名男生的跳绳成绩记录单,对7号男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有人利用平均数,指出7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意味他的成绩不够好。有人把九名男生的跳绳下数从多到少排列,发现7号男生处在第三名,认为他的成绩不错。不同分析出现不同的评价,而且差异明显。为什么跳的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是许多学生的疑问,教学中位数就能解开这个疑。

排列数据,讲解概念。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指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处于最中间的那个数。这既是中位数的概念,也是找中位数的方法。教材把九名男生的跳绳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很容易找到中间的数,理解它就是中位数。

评价7号男生的成绩,用中位数合适。九名男生中有2人的成绩十分突出,分别是182下和170下,这两个优异成绩拉高了全组的平均成绩。事实上,九人中只有2人的成绩在平均数之上,其余7人的成绩都低于平均数。可见,平均数在这里并不反映一组数据的实际状况,用中位数表示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比较合适。

一组数据的个数如果是偶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正中间有两个数。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是例4的教学内容。

适时指点算法。例3初步教学中位数的意义和求法,例4寻找十名女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学生会主动把这些女生的跳绳下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找中位数时,发现这组数据一共10个,正中间有两个数,于是产生疑问中位数是几呢?教材适时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在教材的指点下,学生通过计算正中间的104和102的平均数,得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03。

用中位数分析、评价数据。求得中位数103,把10号女生的成绩同中位数相比,可以看到略小于中位数,表明这名女生的成绩在整体中的位置是较偏后的。仍然用中位数评价其他女生,可以判断各人的成绩在整体中的大致位置。

像这样用中位数进行数据分析,比平均数方便,有时比平均数合理。

4.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实际状况。

到现在为止,陆续教学了三个统计量,分别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些时候,三个统计量都能确切反映数据的基本情况。也有些时候,统计量会引起误解,有误导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是十分重要的。

选用统计量又是比较复杂而困难的。本单元只是初步教学选用,要求不高,难度不大。

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出现的次数很多,这时的众数具有代表性。第82页练习十六第1题里,十名男生身高数据的众数是153,众数在这组数据里出现了3次。十名女生身高数据的众数是148,众数在这组数据里出现5次。显然,女生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如果一组数据里有极端数据,这时的中位数具有代表性。这里所谓的极端数据,是指和其他数据相比,明显大许多或小许多的数。极端数据影响了平均数的代表性,会把平均数拉大或者拉小。第81页练一练2位同学家庭住房面积分别是43平方米和50平方米,比其他同学家庭住房面积小得多。因此,九位同学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只有77平方米,低于中位数84。如果选一个统计量表示这九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中位数是比较合适的。第81页第2题里,a飞机的飞行时间特别短,是一个极端数据。这个数据使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的平均数明显小于中位数,也使平均数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如果a飞机不飞,其余七架飞机的飞行时间里没有极端数据,平均数和中位数应该比较接近,都可以用来表示七架飞机的飞行水平。第3题里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1800、1100、1000,平均数远远大于中位数和众数,是由于总经理与副总经理的工资远远高于其他人。反映员工工资实际情况的统计量应该选中位数或者众数。

数学《统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1 某地1996~20xx年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年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xx年

降水量(毫米)

920

860

1005

670

704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数学《统计》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统计物品,提高计数能力。

2.感受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

3.体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人手一张统计表、水彩笔、黑板、白纸、各种超市用品。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参观超市,初步探索统计的方法

1、货架上有什么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

2、幼儿分组自由选择货架进行记录,记录方法由幼儿自由决定。

3、教师点评幼儿统计结果。

二、通过观察法和推理法来学习统计

1、我的朋友也有一家店,是糖果店,糖果店的阿姨和蜘蛛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来看看吧!

(1)东东来买糖,蜘蛛出示了东东的买糖记录表。

提问:东东来过几次糖果店?买过什么糖?这次他可能会买什么糖?

(2)洋洋来买糖,蜘蛛出示洋洋的买糖记录。

提问:洋洋买了几种糖?她怎么来过5次,只买了4种糖?这次可能会买什么糖?

小结:好吃的东西会经常买。

(3)菲菲来买糖,蜘蛛出示菲菲的买糖记录。

提问:菲菲来过几次?买过几种糖?这次他会选棉花糖还是果冻?下次会买什么糖?

小结:两种喜欢吃的东西轮流买。

三、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1、阿姨又准备进货了,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糖果才是最受欢迎的呢?

2、出示“一周糖果销售记录表”及“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理解。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统计表,找出最受欢迎的糖果。

4、教师讲解:数字最大的就是卖出数量最多的,就可以多进货,数字最小的就是卖出数量最少的,就要少进货。

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真棒!你们用统计的方法不但帮助了庞老师,还帮助了我糖果店的朋友,谢谢你们!平常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统计的事情要做,我们再去看一看吧!

数学《统计》教案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要生活化,课程要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并且《纲要》中科学领域这样的价值取向已清晰可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使儿童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当前的社会已步入一个数字时代,数字已随处可见,并正日益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孩子,也每天接触着出现在不同地方,发挥着不同作用的数字。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字,知道数字无处不在。

2、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3、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活动难点: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有数字的物品,布置在活动室里。

2、在教师的衣服上贴一套0—9的数字。

3、数字画出小动物图片。

4、没有数字的钟面,没有数字的秤,电话等图片。

5、特殊号码图片(110,120,119)

6、带有数字的物品图片。

7、布娃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儿歌形式导入。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哨子吹一吹,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拧,9像勺子来盛饭,0像鸡蛋做蛋糕。

二、出示0--9数字宝宝,引发幼儿的兴趣。

1、今天老师穿了一件奇怪的衣服,你们看看我的衣服上有什么呀?(数字宝宝0--9)

2、都有哪些数字宝宝?(幼儿说出数字0--9,教师贴在黑板上。)

三、游“数字世界”。(找找、说说生活中的数字。)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字王国去,你们高兴吗?快坐上我的小汽车出发了。(放音乐《小汽车》)

2、教师:数字王国到了,看这里的东西可真多,都有什么? (幼儿边看边说:日历、钟表、弹簧秤、尺子、书、电话、遥控器……)

3、教师问:(1)你在什么东西上面发现了数字,赶快告诉旁边的好朋友。

(2)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四、猜数字。(猜想物品上数字用途)

1、教师:数字王国参观完了,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许多带有数字的东西,现在我们要开着小汽车回到座位了,快上车吧。(放音乐《小汽车》)

2、教师:刚才,我们逛了数字王国,发现这里的东西上都有数字,请你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用处呢?”教师逐一取出钟,日历,电话,汽车等物品,请幼儿分别说一说他们的用处。

①钟表上的数字:就是告诉我们几点,根据时间去干自己的事情。

②日历上的数字:就是告诉我们月份和日期。

③电话上的'数字:就是拨打电话号码用的。

3、教师小结: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号码、次序、日期、时间、价格等等。有了数字,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会很有序、方便、准确。

4、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特殊号码110 (报警电话)119(火警电话)120

(急救电话)小朋友一定要记住。(出示特殊号码卡片)

五、找数字。(回忆生活中更多的数字。)

教师说:“原来,数字有这么大的用处!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我们今天收集来的这些物品上有数字外,还有哪些物品上也有数字呢?”请幼儿自由发言,谈谈他们还在那里见到过数字,有什么用处。(看课件:序号,衣物,冰箱,微波炉,电风扇,车的档位……)

六、游“粗心王国”。

教师说:“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粗心王国’游玩,请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粗心王国’的物品上,少了什么?”

“他们的生活方便吗?为什么?”

“小朋友,请你们来帮助他们,为这些物品添上数字,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好吗?”(粘贴缺少的数字)

七、欣赏用数字拼的画。

教师:粗心国王很后悔,都是因为他的粗心给生活带来了不变,我要改掉粗心的坏毛病。小朋友谢谢你们的帮助,我送给你们的礼物。(出示数字拼的画)

八、结束。(随音乐离开教室)

教师:请小朋友坐上我的小汽车,一起去外面找数字吧。

活动反思

数字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数学《统计》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数学《统计》教案6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6篇

中班数学谁来了教案6篇

认识角小学数学教案6篇

数学110的认识教案6篇

数学6~10数的认识教案推荐5篇

数学6~10数的认识教案精选8篇

数学6~10数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

数学6~10数的认识教案8篇

数学1到50数的认识教案参考6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最新6篇

数学《统计》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