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5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可以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证据,为晋升和评优提供支持,教案的优化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进行调整,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5篇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山童》。创编《山林的歌谣》活动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歌曲《牧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2、能静心、专注地欣赏歌曲《山童》,了解、感受中外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感受合唱歌曲带给人们的美妙和声以及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汇报课后搜集的有关捷克斯洛伐克的资料。 2.欣赏《牧童》。这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歌,我们仔细听音乐,一起来感受一下捷克的小牧童他们是怎么样来放牧的?放牧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放声歌唱《牧童》。

二、欣赏合唱歌曲《山童》。

1、介绍歌曲:这是一首中国歌曲,它是一首描写山里孩子的歌。

2、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和《牧童》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牧童》音乐规整,《山童》具有民歌风味。)

3、再次欣赏歌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4、刚才你闭上眼睛听音乐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你想象到的牧童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5、小牧童最愉快的事情就是一天跟着他可爱的牛儿羊儿们在一起,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水,青青的草,小牧童唱着欢快的歌悠闲的在草地上放牧,你们想他们得多高兴啊!

三、创编《山林的歌谣》活动。

1、歌曲《山童》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

2、山风:呼呼呼呼;

小草:习嗦习嗦;

3、羊跳:蹦达蹦达;

小鸟:叽叽喳喳;泉水:叮咚叮咚;

羊鞭:劈啪劈啪;鱼尾:吧嗒吧嗒。

4、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马蹄、小猫、啄木鸟、小鸡、小鸭等。

歌曲《山童》是怎样描写了哪些声音的?再听歌曲《山童》。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可选用书上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可只用1 2 3 5 6。

5、小组展示。

四、总结评价。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小提琴演奏的《小夜曲》,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音乐问好

二、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小提琴给我们带来的《小夜曲》。在聆听乐曲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些美丽的图片欣赏中世纪欧洲宫廷,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些美丽的图片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到过欧洲吗?

生:回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欧洲去旅游。

四、聆听作品《小夜曲》

聆听第一遍:请说说这首音乐给你一种怎么样的感受?

(音乐给我一种悠扬悦耳的感受。)

聆听第二遍:请说说这首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这首乐曲是用小提琴演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提琴,大提琴的音色很浑厚,小提琴的音色很明亮。)

五、作品介绍:

这一首《小夜曲》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形式和乐曲。其实就是由这些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始自1750—1760年海顿供户外演奏的早期四重奏。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乐器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

六、作者介绍:

海顿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位车匠。1754年海顿从意大利音乐家波尔波拉学习作曲,1755年第一部弦乐四重奏

问世。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器演奏的奏鸣曲。

七、小结:

师生再见!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听:“春笋”“小小竹排”“月光下的风尾竹”

唱:《小竹桥》《跳柴歌》

吹:竖笛“红河谷”

第一课时《小竹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舒展的音色演唱《小竹桥》,感受村寨人民对小竹桥的热爱。

2、欣赏童声合唱《春笋》、聆听春雨弹起了竖琴的声音。

3、用律动感受笙独奏“小小竹排”电影插曲。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听、唱、动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唱好顿音记号及附点音符。

教学过程:

一、欣赏并律动“小小竹排”电影插曲

1、欣赏《小小竹排》

师:今天呀,我们要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游玩,那里的人民热情好客,你们想去吗?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到底去哪?让我们先来欣赏。

2、用动作来表现歌曲,(出示画面乡村的小桥)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二、学唱歌曲

1、我们来到了一座美丽的小竹桥,上一节课请大家回去画了桥,大家一起来观赏。

2、先看老师的桥还是自己的桥:

这几天孩子们可忙坏了,又画了桥,那你们一定知道我们这节课跟什么有关?(生:桥)好,你们就已经给这堂课起了个名啦,就叫桥吧!老师也跟你们一样,也忙坏了,我收集了很多桥,你们是想先看看曹老师收集的桥呢,还是你们自己收集的桥呢?好,现在我就大大方方的展示给你们看一看。(这叫什么桥?知道的大声读出它们的名字)刚才你们都看见了哪些桥呀?(生汇报:石头桥、旋转桥、木板桥、竹桥、铁索桥……)是呀,桥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在这么多的桥中,你最喜欢什么桥呢?同桌的小朋友在一起亲亲密密的说一说。

3、请同学们听赏赞美“小竹桥”的歌

4、熟悉歌曲旋律,注意附点音符

5、、朗诵歌词,生节拍律动

6、自由创编律动,让我们跟着歌曲进行表演吧!

6、跟琴学唱歌曲,同学们表演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并加入顿音记号。

7、听录音边唱歌曲边自由律动。

三、欣赏童声合唱《春笋》

1、同学们我们演唱的很好,在小竹桥边春雨弹起了竖琴的'声音,表现了春笋在大地上成长扎根,听赏《春笋》。

2、跟着童声合唱歌曲唱一唱。

四、音乐游戏

现在让我们到乐器室去看看吧!(放音乐,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做动作围教室走一圈。)我们来到了乐器室,这里有很多打击乐器,让我们找一找!(出示卡片)

1、猜谜语:是鱼不会游,是铃不能摇,是鼓铃铃响,是筒的咯响

强调猜四件乐器(答案:木鱼、碰铃、花铃鼓、双响筒)

2、学生猜,教师演示。(逐个拿出四件乐器)

3、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部分,边听边讨论(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部分伴奏。

4、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五、小结

第二课时《跳柴歌》

教学目标

一、学唱《跳柴歌》,指导学生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与速度的变化,来表现歌曲轻快、欢悦的情绪,

二、根据歌曲创编动作,跟着音乐跳一跳,感受海南民族的风族特点。

三、学吹竖笛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教学重点、难点

独立自信的唱好歌曲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2、精彩三分钟,模仿各地方言。

二、练一练,我的创造(p29)

1、按不同的排列顺序唱一唱;

2、哪一组旋律最通顺、流畅?

三、教学新歌

1、谈话;同学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听赏一首海南民歌《跳柴歌》,听完后请告诉我你们想干什么?想跳一跳,那我们先来学唱歌曲。

2、模唱全曲;用柯尔文手势视唱旋律。

3、朗读歌词,注意咬字、吐字。

4、跟琴唱词。

5、小组合作唱词至熟练。

6、歌曲艺术处理。

1)小组交流意见;2)小组练唱,在分组展示;3)选择打击乐,自由创编节奏为全曲伴奏。

四、扩张延伸

1、欣赏《百鸟朝凤》

2、介绍:这首乐曲曾获第四届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近年来我国艺术家在国外演奏民族器乐作品时受到热烈欢迎。

3、参与表现:

1)展示你创作的动作,并教给大家。

2)分组活动表现歌曲。

a、舞蹈组b、演唱组c、跳竹竿组。

4、各组展示,评价。

五、小结:听曲出室。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第四十五交响曲,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

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简介:

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1766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任职的艾斯特哈齐府乐团的主人尼古拉斯公爵在一个可以俯瞰诺吉托拉湖全景的风光明媚的地区,修建了一座豪华、壮丽的宫殿,主人特别将它命名为“艾斯特哈齐堡”。宫内规定,管弦乐团的团员和杂役们都不许携带家属进入。

三、乐曲概述

该曲写于1772年,该年正值禁令执行特别严格的时期,多数的团员们全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得住在宫殿里,见不到家人。海顿在乐团里一直是最有威望的团长,所以团员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想办法改善目前这种不便的生活。海顿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构思了一部交响曲,在乐曲的最后,请参加演奏的乐团团员在演奏完毕以后,一个个收拾乐器,吹熄谱架上的蜡烛退场,只留下极少数的人,孤单地继续演奏,借此表现出乐团团员们的心情。就这样,海顿写成了《告别交响曲》,调号也选择了代表孤寂的'升f小调。据说,当本曲首次在公爵面前演奏时,尼古拉斯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寓意。翌日,他马上传令让全体人员放假回家。

四、乐曲赏析

教师播放乐曲,引导学生欣赏: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甚快板,升f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以突然出现的全乐队合奏,以及分解和弦急速下降的第一主题开始。乐句单纯,但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慢板,a大调,3/8拍子。这一节奏徐缓的乐章亦为奏鸣曲式。弦乐器静静地演奏出主题旋律,显得沉静而安详。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升f大调(有六个升记号,在当时可以说极为少见)。全乐章在情调上,属于节奏稍快而较复杂的段落,其中段以三度重叠的两支法国号奏出,但音乐并不因此而显得粗野,依旧典雅庄重,是这个时期海顿最完美的小步舞曲之一。

第四乐章,急板,升f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终乐章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交响曲通常的终乐章形式,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第二部分为慢板,3/8拍子,这是最后附加的部分,体现出曲名“告别”的含义。不久,第一双簧管与e调的第二法国号结束演奏。初演时,还特别依照海顿的指示,将谱架上的蜡烛吹熄,团员纷纷抱着乐器依次退场。最后的十四小节,由两个继续演奏着的第一小提琴,在安静而孤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五、教师小结: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 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3、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克族及鹰笛、手鼓。

(2)初听乐曲。

(3)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x.x x x”的节奏型为这一主题伴奏。

(4)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持手鼓实践,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5)教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6)复听乐曲。

4、小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5篇相关文章: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7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7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7篇

闽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8篇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湘版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5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5篇

2023年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篇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