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观后感会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认真写好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监察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监察观后感篇1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组织领导有力,让监督成为指导方向的“无影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指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规矩制度,首先要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要构建领导有力、执行坚决、监督全面的制度执行领导机制,让党员、干部以监督明方向,以制度为遵循。
执行落实到位,让监督成为查准问题的“显微镜”。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责定位,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查处对制度执行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落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切实得以坚持巩固。
问责追问紧跟,让监督成为根除病灶的“手术刀”。“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是一把利剑,也是一把手术刀,为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从是否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是否有利于推进党的事业角度出发,提高问责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要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通过精准问责,起到问责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让干部真正把责任扛起来,才能达到压实责任、激励担当的目的。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确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必须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切实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监察观后感篇2
昨晚播出的《国家监察》专题片,披露了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易利华,与一些医药代表不为人知的“交易”。
易利华利用职权,为一些医药代表的产品进入无锡二院提供帮助,而他收受好处的手法非常隐蔽。在《国家监察》专题片中作为案中人出镜时,易利华直言“这个是交易型受贿”。
所谓交易型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买,或者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出售,或者通过其他交易形式与请托人进行交易,变相收受请托人贿赂的行为。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下列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1)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房屋、汽车等物品的;(2)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出售房屋、汽车等物品的;(3)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的。受贿数额按照交易时当地市场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计算。
?国家监察》专题片披露,易利华正是以与请托人交易的隐蔽手法收受财物。据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发现:1月,易利华以高出市场价64%左右的价格,将自己名下的一套房产出售给了一个七十多岁的山东籍女性;他还将南京的一套房产以相同的形式高价卖给了另外一个人。而购买这两处房产的人,一个是药品代理商李振华的母亲,一个是医疗器械代理商张楠的亲戚,他们代理的产品,在无锡二院都销量不小。而所谓的房产交易,只不过是利益输送的遮羞布。
作为受贿行为的一种,交易型受贿虽然披上了市场交易的外衣,本质上仍然是权钱交易。在易利华受贿案中,医药代表其实是在花钱买权,易利华则是以其手中权力换取巨额差价。在看似正常的房产交易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权钱交易!
当然,无论这种双重交易表面上做得如何滴水不漏,一旦查明公职人员与请托人之间的请托关系或管理关系、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为请托人提供帮助谋取利益的行为、交易价格明显与市场行情不符、交易本质上是为了收取请托人的钱财等情况,最终就可以将其认定为受贿。
交易型受贿案件主要包括低买型、高卖型及其他情形,其交易内容也不仅仅限于房产。比如,有的金融机构高管利用职务之便以明显低价让请托人处置不良资产;有的请托人与公职人员或相关人签订买卖合同并约定违约责任,此后行贿人故意违约并依合同承担违约责任,以违约金的形式支付公职人员一定财物;有的公职人员有书画等才艺,请托人就砸重金求“墨宝”;有的则进行更有“技巧”的操作,比如官员家属将书法作品送往拍卖行委托拍卖,请托人参与竞拍,通过拍卖程序,花费一定的拍卖成本,瞒天过海完成金钱转移;等等。这些伎俩看似很隐蔽,瞧不出什么端倪,其实一旦进入审查调查程序,很快就能把它查个水落石出。
最近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并且明确提出“对巨额行贿、多次行贿的严肃处置”。可以预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对受贿和行贿的打击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易利华”和“医药代表”们,还是省省吧。
监察观后感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脱贫攻坚的重大政治责任。
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证,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态度不坚决、工作不扎实、敷衍应付等问题;扶贫领域贪污侵占、行贿受贿、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突出问题;扶贫项目分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问题;向农村低保、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惠农资金动脑筋、伸黑手等问题;对口帮扶不到位等问题的严格制止行为。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对待。做好此项工作,我们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一个战线,共同起跑,不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谋划,确保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的落实情况、并严格规定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帮扶项目与资金管理使用、遏制不良工作作风的发展。最后要强化责任担当,确保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让来百姓真脱贫,让帮扶精准对口,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项事关贫困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完成的任务,但也不能马虎懈怠,更不允许腐败现象的发生。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一直是我党正风肃纪,打赢脱贫攻坚的一项长期工作,要保持严肃、正规的实干精神,风清气正,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圆满完成。
监察观后感篇4
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有效推进新时代干部监督工作,推动广大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攻坚克难敢担当、清正廉洁知敬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懈奋斗。
要有知方向、笃定前行的定力。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方向,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要始终坚定地沿着这一方面奋勇前进,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鹜钻业务,不折不扣地把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思想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
要有勤思考、改革创新的勇气。做好新时代干部监督工作,要在强化同全面从严管党治吏深度融合方面下功夫,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干部选任监督和日常监督的各个环节始终体现政治标准,突出聚焦关键少数,强化“一把手”管理监督,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干部监督工作将制度机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和完善一系列干部监督制度办法,着力构建多维度的监督管理体系。
要有明底线,当好表率的自觉。作为一名从事干部监督工作的组工干部,要有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严守纪律规矩,坚持锻造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践跋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提高干部监督工作质量和水平。
监察观后感篇5
一、从犯罪毁落历程中得到的警示
(一)党的领导干部背离党的宗旨必将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放松党性修养和锻炼,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能保持警惕、保持冷静、保持操守,更没有慎独慎微,忽视从根本上考虑人民的利益,不甘清贫,崇尚拜金,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党员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危害党的事业的同时,自己也必将遭到“身囚”之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正确的行使就能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反之就会成为以权谋私的魔杖。从领导到囚犯往往是一步之遥,人生没有后悔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政治生命、青春年华、人生自由和完美的家庭去以身试。
(三)法制观念淡薄,待人处事上没有保持应有的警惕性和纯洁性,必然导致行政行为的畸形,最终葬送身家性命。
二、党员要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一)要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世界观方面,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明确作为社会公民、工作和家庭成员三个基本定位;在人生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安全度过“功成”与“身退”两个危险期,正确处理好取舍关系,不要自毁人生;在价值方面,要正确体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保持清政廉洁。
(二)自觉警醒自己,不纵欲,不侥幸,时时把自己置身于监督之中,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三)自觉充实自己,有正确的追求,健康的心态和实在的寄托。善于学习,不让头脑空虚;时时保持平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利益等方面知足常乐。善于尽力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做到“勤无废事,谦以养德,”。
三、认真对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找出差距认真改进
(一)加强政治学习。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靠两条,第一靠学习,第二靠实践。学习非常重要,学习搞好了,知识丰富了,境界提高了,眼界开阔了,看问题也看得清透了。不仅能够正确判断政治是非、理论是非,假丑恶、真善美,还能搞清楚一个人怎么活着才算有价值、有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往往就事论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而且要有胜任工作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和信息变化非常迅速,如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和统计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是目前考虑的重点。因此,要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知识,满足工作要求。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保证质量不出问题外,还应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探索工作中的热、难点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善于总结和观察,提高开拓创新意识,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监察观后感篇6
自十八大以来,在各级纪委监察机关的铁腕反腐下,政治生态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当前依旧会有腐败发生。究其根本,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和“两个责任”认识不到位、“四风”问题久禁不绝等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涤荡党的政治生态。
以壮士断腕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把党和人民赋予权利当作自己谋求私利的“工具箱”,把对权力的追逐和对金钱的挥霍当作目标时,就会借权力牟私、借权力生财、借权力享乐。“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就是将深入骨头的“贪污之毒”用刀刮除,把被“腐败”咬伤的手腕立即截断,这彰显了我党一种敢于向自己开刀的果敢气概,掷地有声地宣示我们党在反腐问题上的坚强意志。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清楚害群之马,全面从严治党、真管真严,强化制度的刚性执行,将纪律挺在前面,坚持将反对腐败、坚定不移割除毒瘤工作久久为功地推进下去,这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对人民群众最好的交代。
以猛药去疴和重典治乱的决心,熊全庭案历时十年终被成功查处,彰显了纪检监察机关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坚持铁腕反腐,党员干部自身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敢于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各级党组织管好“关键少数”,强化“两个责任”,坚守政治担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地生根。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今年以来,不断有逃出海外的贪官被追捕回国,这也是我党反腐决心之大、力度之强的成果。不仅是在中国这960万平方公里之内,还是跑出中国逃到国外,即便是能上天入地、逃到天涯海角,也时逃不出法律的制裁。这样的必然,彰显我党的反腐斗争信心,彰显我党的前途光明,彰显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族兴盛、人民幸福。
监察观后感篇7
从中央的通报中,可以看出,冯新柱对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不力、消极应付,且利用分管扶贫工作职权谋取私利,与相关人员订立攻守同盟,对抗组织审查,破坏政治生态,亲清不分……最终受到严惩,咎由自取。
这位“60后”官员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1981年从乡镇企业经贸公司计财科出纳起步,到2015年晋升副省长,30余年他从一名乡镇企业出纳到副省级领导,真正做到了从人民群众中来,却利用分管扶贫工作职权谋取私利,最终脱离了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毫无感情”。总书记再三要求各级干部“要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而冯新柱对于群众的“冷漠”,对党的“虚伪”,显然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我们只有保初心、常戒心、怀公心、持恒心,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联系冯新柱案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实际,坚定理想信念,履职尽责工作,遵守党纪国法,没有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工作纪律,没有消极应付、以权谋私等行为和现象。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方面。一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到位。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时,往往把学习放一放;对规定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会上听一听,自己缺乏钻研和思考。二是对廉政形势的分析研判不到位。有时对高标准、严要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不敏感,对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的大趋势不敏锐,对有些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或心存侥幸。三是对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理解运用不到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轻廉政”现象。
(二)岗位职责方面。一是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彻底。存在落实主体责任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的现象,主要以开会、讲话、签责任状、述职等形式落实,指导监督、督促检查、跟踪问效不够。二是八项规定贯彻落实不够严格。中共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后,在坚持学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用党的纪律自我约束方面还不够深入。三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缺乏争创一流、敢于争先精神,习惯于按照以往的工作方式和老经验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想信念动摇。受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社会经济利益调整带来的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思想信念淡化、对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责任感逐渐弱化的现象。
(二)宗旨意识不牢。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三)思想认识不高。对于中央关于加强党建工作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差。有时认为从严治党的度不好把握,松了过不了关,严了会影响正常工作,抱着于人方便、于己方便的态度,有瞻前顾后的侥幸心理。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拧紧思想总开关。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经常性开展中心组学习,参加好支部学习,通过系统学、反复学,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二是增强使命担当。始终对党忠诚,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三是增强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全县大局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职务上“嫌慢”、环境上“嫌苦”、工作上“嫌累”、待遇上“嫌少”的思想。
(二)当好勤廉表率。一是加强自我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记“祸患常积于忽微”的道理,把握住方向,管得住小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应酬,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正之风,养成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工作上。二是始终敬畏权力。对权力要有敬畏心,时刻警惕权力的滥用,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三是自觉遵规守纪。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决执行中央方针政策,严格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各项制度规定,认真落实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等各项制度,严以律己、清正廉洁。
(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监察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期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