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观后感的时候,可以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很多人都习惯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记录自己观看作品后的感受,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失孤电影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失孤电影观后感篇1
今天通过看《失孤》这部电影,整个人就像在剧情中,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以下几种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振宽的寻子路上,经受了种种心酸和在渔村惨遭农妇的殴打,想象到父亲是多么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做为我们现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儿女们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体贴他们,爱他们。
2、当井柏然饰演的孤儿帮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时,我想这就是福往者福来的道理吧,只要我们行善,我们就会有好的事情发生。
3、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做有德行的中国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片中的父亲为寻其子,历经15年…尽管依旧没有丝毫线索,可他却从未一刻想要放弃…他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寻子之路……
?失孤》虽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但通过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们诠释了父母对子女纯朴而又伟大的爱,这种爱,让人心疼…
我们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健康平安的长大,希望每个家庭能和谐幸福,但无奈的是,我们没办法杜绝这种现象再度发生……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去避免…
失孤电影观后感篇2
“这些年来,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觉到:我,是一个父亲。”
一个人,一辆摩托,一面旗子,走过了十五年春秋。——电影《失孤》讲述了父亲雷泽宽为寻找自己走失的儿子而经历重重困难,却仍不放弃、坚持寻子十五年的故事。——电影中,刘德华完美演绎了一位父亲的刚毅与爱子之心,让人怜悯却又心生敬意。能坚持十五年且仍不放弃,这是多么强大的毅力与多么深厚的爱凝聚的力量才能让他坚持十五年!
而电影原型郭刚堂寻子二十四年,也终于在7月11日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时隔二十四年,父子终相聚,《失孤》中残缺的结局终是美好的。
二十四年,可能只有郭刚堂自己知道他是如何走过来的。无数的辛酸与痛苦、无数的困难与阻碍,挡不住他的寻子之心。电影中,刘德华吃饭时的样子,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幕,仅仅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便近乎完美的演绎出了雷泽宽这个失子的父亲生活的是多么的艰难。
即使他是孩子的父亲,在寻找一段时间无果后,放弃,也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斥责,即便是良心上也不会过不去。但,凭看远超常人的恒心,他真的寻找到了几乎绝不可能再找到的孩子。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所有人尊敬。
“如果看到他,请告诉我”,这可能是这个父亲在这几十年中,唯一的希望。
失孤电影观后感篇3
与以往的角色不同,这次华仔饰演的是一位寻子15年的父亲,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见华仔这样邋遢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泛白的胡茬,褴褛的衣衫,饱经风霜的脸,一台破旧的老式摩托车,组成了雷泽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故事叙述的平淡,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几个情节还是让我热泪盈眶,不知从哪里来的感动充盈了整个心底。
雷泽宽要去泉州,却走错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车后面插的寻子的海报后主动给他指了路。当他走到泥泞的小路上翻开警察给他指路用过的地图时,从里面掉出了两百块钱,他捡起来,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记录本上歪歪扭扭写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块”,然后合上,装进包里,继续前行。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善意和温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阳一样把这温暖传递出去,我不知道我还可以再做些什么。
雷泽宽在寻子的途中遇见了同样失去家人的小伙子曾帅,他们相互鼓励,相互陪伴,发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谊。中途他们有争执,曾帅也一度想放弃,是雷泽宽鼓励着他,在机缘巧合下帮助曾帅找到了家人。曾帅和家人重逢的那天,他站在人群里,目送着曾帅走过那座桥,走进亲人和村里乡亲包裹里,当他们终于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虽然他的'孩子没有找到,可是他帮别人完成了心愿,他打心底里为曾帅高兴,那是为幸福流的泪。我还记得影片里他说,“那么多丢失孩子的家庭,有的人还在找,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离婚了,有的人再婚了,可我不会放弃,因为只要在路上就会有希望。
影片的最后,画面定格在雷泽宽重新骑着摩托车踏上漫漫寻子路。
?失孤》是一部看了让人觉得心酸的电影,却又和去年的《亲爱的》一样,表达出大家对丢孩子这个问题越来越关注,希望那些丢失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愿天下无拐。
其实,看影片之前还跟家里闹了些别扭,可是影片结束后立马就释然了,回去和解。家人是最爱你的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剪不断,也割不断。
能拥抱就不要争吵,珍惜身边人。
失孤电影观后感篇4
失孤:失了,才孤独。孤独有两方,一方是被拐卖的孩子,一方则是丢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离”,这是一个惨事,原以为进了电影院自己会哭的稀里哗啦,但我没有。说下个人对电影失孤观后感。
这是一部克制的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贩卖悲苦,导演的想法显然是很清楚也很坚持的,她要拍一部温暖的电影,她提出了“打拐”这个社会公众事件,她请来了大明星刘德华以期待获得更多人士的关注,刘德华没看完剧本便应承了下来,一个字“演”。刘德华说:“这个事件他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拍,现在终于有人要拍了,如果我来演,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事,票房也不会太亏,有没有机会拿影帝不重要,只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这样的事,我们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这里一定要为导演、为刘德华,以及为《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买票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人点赞。
初为导演的彭三源在电影的节奏把控以及叙事的技巧上难免会有一些生疏,但这很显然是一部如《桃姐》般平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艺小品,是比较生活化的自然呈现;并非陈可辛那部同期拍摄抢先上映计算精确商业味十足的《亲爱的》(也是一部国产佳片)。如果你是爱看韩国影片《素媛》《熔炉》以及《亲爱的》这类颇具催泪效果影片的人,也许你会失望吧。为什么彭导要把一个十足催泪的题材拍的这么暖心,有些地方甚至还很欢快呢?为什么导演在感情上要这么克制?我想正如刘德华所饰演的雷泽宽,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一定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该哭的该闹的该悔恨的该激动的想必都化作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和那温存善良的眼神。有时被戳到伤心处也还是会本能的情绪波动,但更多的时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导演的克制内敛,她只是想鼓励这些经历了无数次失望的人,给他们一些温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乐,我只能用一个字概括:特别好。在欢乐中透着一丝丝无奈与凄切,但基调是积极的向暖的。这与如画如诗绿意盎然的摄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也许故事有些游离有些松散,但分寸还是把握的很不错的,尤其是对一位新的女性导演。
影片的剧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条线:
第一条是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那条线,我想这条线的作用大概是这样的:
1、提出人口拐卖这个社会事件,作为一个背景,也可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们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
2、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拐卖,这就好比市场经济吧,是一个供需的问题,所以有哄抬价格也有贱卖。
3、社会其实很残酷的,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
第二条是倪景阳饰演的丢失孩子的母亲,我觉得这个安排可以这么猜想:
1、作为主线雷泽宽坚持寻子的一个对比,有的人丢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阶段,可能会因为坚持不了,因为过分自责,一时想不开就自寻短见了,这也突显了雷泽宽寻子十五年是一种何等的坚持。
2、孩子丢失对家庭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3、丢失孩子不是雷泽宽这么一个个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许就在你身边。
第三条也就是主线,雷泽宽寻子。其实这条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雷泽宽寻子以及雷泽宽帮助别人寻子,二是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寻母,并在寻亲的过程中与雷泽宽产生了一种如父如子的关系,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互补。
两条副线与主线穿插,副线时间也不长,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许是我看电影多,虽然剪辑有些许生硬,但这两条副线的作用及内在的逻辑还是比较实在的,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影响我观影,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丰满,这戏本不是剧情冲突强烈推进火速的商业片套路。
刘德华和井柏然都奉献出了不丢人的演技。尤其是刘德华,把一个寻子十五年的农民父亲的那种谨小慎微,那种喜悦难过的得失,那种茫然的失落都演绎的入丝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拦车时踉跄的脚步;你看他把手轻轻搭在背后拘搂的脊背;你看他在鱼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与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怀疑了自己的判断;发寻子传单被拒绝后尴尬的微笑,以及用手小心翼翼拭被人丢在地上的传单上的灰尘,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当曾帅把摩托车钥匙送给他时,他露出了一个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紧接下来我们可以看见他眼底那不舍分别的凄凉与怅然;他与曾帅如父如子的互动是全片最温暖最快乐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丢,也和曾帅这般大小了,也该是在读书的。想不到一个香港的天王刘德华居然可以把内地农民角色表演的这么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泽宽,对,刘德华不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完成度相当之高的角色。
生活是一条无尽的路,你找他,缘聚,你不找他,缘散,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只要你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电影观后感篇5
新闻频道的记者曾采访过《失孤》的原型郭刚堂,我当时记得那个看起来沧桑而朴实农民模样的父亲在记者的追问下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上面密密麻麻记得都是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字迹不细看已经无从分辨了,但那一串串数字却格外醒目而清晰,那已经演变成为一份能支撑起这个父亲继续向前的责任。
电影《失孤》在今年初春的季节把这样一个父亲寻子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并且在众多以商业娱乐见长的影片中脱颖认出,引发了观众对儿童社会安全问题这样的社会话题的热议。刘德华卸下光环变身犀利哥,首次挑战这样一个普通乡村里的农民父亲的形象,除了是对自身演技方面的考量外,还有一份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他在片中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形象牺牲而大加褒奖,恐怕刘德华本人也不会接受的。
伤感可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感受,没有音乐,极少的交流,导演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觉用镜头安静的记录着这个父亲所做的一切。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公路上,在常人眼里的这些既危险又枯燥的盘山公路在父亲雷泽宽心里则是条希望之路,这条路没有终点,但却是唯一能通向幸福的路,就像雷泽宽所说,“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自己是个父亲”。这是一种现实的伤感,这种伤感默默的如影随形的就在你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竟然成了一种陪伴。相信大多数为人父母的观众,都会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失孤”这个词从父亲的角度意味着是失去快乐,走向孤单,从孩子的角度意味着同样是失去快乐,成了孤儿。这部处处散发着伤感的电影,并没有被导演处理得悲伤过度。影片对情感的拿捏还是比较克制,这与许多偏向于赚取观众的眼泪影片不同,导演偏重于更写实陈述,让观众在不借用任何外力的作用情感油然而生,这样其实更加能打动说服人,而不是让人哭过无痕,笑过就忘。
影片巧妙的运用两条线索分别从一个父亲和一个孩子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是父亲寻找孩子,另一方面是孩子寻找亲生父母。起先,各自站在不同角度的人沟通起来是有障碍的,喜剧的冲突让情节更加丰富,在建立了互相信任的感情之后,睡觉搭腿、夜市寻人的几出戏看似导演在营造笑点,实则是在用轻松的手法煽情,让观众在笑过之后有了感同身受的代入感。相对来看,吴君如扮演的人贩子这条线索就显得薄弱很多,情节上的一笔带过或许也正是暗含导演对此法盲群体深深的鄙夷与不屑,这群把孩子当做利益交换的商品的法盲不值得得到关注。
其实,与其讨论《失孤》作为一部电影在光影、表演上的艺术性,不如探讨它所引发出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也是这部电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从而要向观众转达的意图之一,那就是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儿童安全问题。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对他们的保护是一个国家责任感的体现。也曾听闺蜜讲述她家小区因家长的疏忽大意小孩被人抱走的案件,比起那些入室抢劫杀人什么的,这种事情似乎更容易发生在我们身边。随着电影《失孤》的上映,伊利方舟(百度了下,是一个目前国内最大的专注儿童安全的公益项目)结合影片作为现场教学素材,在北京举办了一场以儿童安全为主题的《失孤》观影交流会,有幸与专家、《失孤》演员刘雅瑟、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学习防拐应对方法,也希望可以加入到伊利方舟今年以“防拐”、“防溺水”、“交通安全”、“防性侵”为重点的儿童安全教育活动中,为孩子的安全尽一份绵薄之力。当然,防患于未然,除了企业首当其冲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只有才能让郭刚堂这样的父亲不再孤单。
最后,说一句刘德华最想说的话,与其在影院里为一个艺术形象动容,不如向被拐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丢失的孩子需要寻找,失去孩子的父母更需要关爱,最后祝愿每一个父母都不会失去,每一个孩子都不孤单。
失孤电影观后感篇6
春晚上刘德华的一曲《回家的路》,让我们对这部《失孤》有着别样的期盼。
这会是怎样的一条回家之路呢?它必定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可在那漫漫长路的终点,是一树幸福静静的伫立在风中么?
它会像同类影片《亲爱的》一样的催泪么?必须会,可它会让我们流下的是幸福的泪水,还是心酸的?
它会更专注失孤家庭的悲苦,还是收养家庭的无奈,又或是被拐儿童的心理路程?我们期盼着答案,尽管我们明白,不论是何者,观影的心路布满了坎坷。
从前期公布的一些剧照中,我们惊喜却又惊愕的发现,那还是刘德华么?以前的偶像,会在电影中如何的突破自我,演出一个不一样的刘德华?我们拭目以待。
导演彭三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名不见经传的她能否驾驭这沉重的题材?她能否将刘德华与井柏然这样的老戏骨与小鲜肉炒成一盘骨肉相连的新式菜品?
带着一连串问题,我观看了这部《失孤》,有些意外的,我爱上了这部电影。
有着同样的素材,却有着不一样的烹饪方式。不妨把陈可辛端出的《亲爱的》比作是一杯苦与甜相伴的咖啡,有着欢乐的开场、苦涩的中场与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带着浓郁的陈氏风格,清新中透着股浓郁的煽情,让人时而欢乐时而悲伤,情绪随着主人公的际遇跌宕起伏。
而彭三源却在《失孤》中更多的加入了酸味与咸味。
酸的是那漫长的寻子路,一个人、两个轮、三面旗,孤独的行驶在永无尽头的公路上。不像《亲爱的》,男主角没有朋友与亲人相伴,更没有组织,他有的只是互联网上偶尔闪现的几段文字和陌生人善意的劝阻。纵然他的身后其实也隐藏着很多热心人,可行走在画面中的,始终孑然一身,直到另一个寻亲人的加入。
如果说《亲爱的》更强调片名中的“爱”,那《失孤》中当仁不让的是“孤”,怎一个“孤”字了得?它历经了比《亲爱的》数以倍计的时间长度,也跨越了比之更为遥远的寻孤里程。他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兜转了无数次东西南北,他的孤独,想想也心酸,何况亲历者。
同样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它也许没有《亲爱的》取材事件那样有轰动效应,但它绝对在默默无闻中流露出一种平凡之美,一种坚韧与顽强的力量,纵然前景未料、期望渺茫,但它从未放下,从未逃避。想想朴树《平凡之路》的歌词吧,“我以前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以前拥有着一切,眼都飘散如烟。我以前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放到那里,它会显得更为坚强。
而之所以说有咸味,那都是因为有了刘德华。我一向很喜欢刘德华,他的电影,他的歌。不否认,其中有很多败笔,毕竟多为商业化作品,也饱含他永远演着刘德华,唱着刘德华的诟病。的确,自称永远偶像派的刘德华看似自怜,实则是自谦。他懂得自己与梁朝伟、刘青云们的差距,他在数十年如一日演绎自己,歌唱自己的同时默默的寻找着突破。他在影帝之路上无数次提名,却又无数次看着他人领奖,强堆出笑容也必须要“听见记者发问没半句无礼,冷静的说一一解答各位”。正如《失孤》中的艰难之路,无数次期望的山丘背后是难以计数的失望之谷。
之后在杜琪峰的教导下,刘德华硬是憋住了台词欲与表情欲才凭《暗战》拿到了第一个金像奖,《大只佬》里也是牺牲了体型与造型,而直到《桃姐》其实才算真正的突破,演出了有别于“刘德华”标签的低调与平和。从此,他的表演之路一片开阔。
这次的《失孤》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刘德华,苍老而憔悴,黑漆漆的脸上有着一副农民的面容。是谁想到让刘德华演民工的?真是一件创举。脏兮兮的老旧西服里透着一股腼腆,失去了标志性的张扬,刘德华有了一种洗心革面的感觉,尽管看上去惨不忍睹,却显得更为成熟而可爱了。蹑手蹑脚的动作显得有些谨小慎微与懦弱,与内心坚强的人物看似表里不一,却实实在在是那个经历若干苦难与挫折的小人物真实反应,让人看到了一种与偶像以往极大的反差,却又心悦诚服。
看到偶像老了,满脸的皱纹、胡子拉碴、头发花白、畏手畏脚,作为影迷的我心酸了,这样糟践自己值得么?黎明会这样么?郭富城会这样么?其实他们都会这样,如果他们真是作为演员的存在。同时我们也为刘德华感到高兴与欣慰,他的闪光点再次被人发掘,他的苍老让他显得更为真实,摆脱“刘德华”的桎梏,他显得更为年轻而有活力。“能演一切好东西,无论戏份再少都花却了心计,为了干活用半世没有一秒浪费,活着是沉迷。”鲜为人知的是,在《失孤》的拍摄过程中,为了持续长期戴摩托车头盔的发型状态,刘德华不拍戏时也戴着帽子。
与《亲爱的》里的黄渤与赵薇一样,偶像们在改变自己、作践自己,同时也在升华着自己,他们用形象上的平民化去贴合电影的气质,用外表的丑化去融入生活,融入真实。现实中,没有那个主角的面容是靓丽的,唯一美丽的只有那一颗颗平凡跳动的心灵。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从刘德华的演出中,我们嗅到了一股海洋深处的咸味。
“回家的路,数一数一年快乐的次数,数一数一天脾气的起伏。什么是贫?什么是富?回家的路,数一数岁月流走的速度,数一数一生患难谁共处,一切慢慢清楚……回家的路,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尘土,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回家真的幸福。”
也许主人公永远未能走上回家的路,他还得继续走下去。他的最大成就只是为他人找到了回家的路,留给他的将会是重归一个人、两个轮、几面旗的孤独之路、平凡之路。还有那一句终将伴其一身的谶语: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题外话:值得骄傲的是,电影《失孤》在我所在的城市重庆有众多取景,看着那熟悉的大桥、江水与天际线,戏外的我反而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綦江的那个__镇上是否还留着铁索桥我真的不明白,但在这片生我养我的西部土地上,的确有无数座铁索桥横亘在那奔腾而去的河水与溪水之上。它们至今仍在用力拉扯者被水流隔断的土地,掩映在葱翠的竹林中,纵然狂风也剪不断它那联系人心的筋络。它凝固着许多人童年的记忆,悠远而绵长。
失孤电影观后感篇7
俗话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失孤》这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雷泽宽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途中的认识了毛雪松这个孤儿,他们相依为命,结果经过一番苦心寻找,毛雪松的亲人终于找到,而雷泽宽的儿子却依然不见踪影。
看着电影,我心中伤感不已,也愤懑难当。那些拐卖孩子的人,他们还有没有良心啊!假如那个人贩子自己也失去了孩子,他还能那么高兴吗?他们没有感受过失去孩子的悲痛到底是有。有些父母就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精神崩溃,踏上一条不归路。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有一个孩子在她奶奶上厕所的三分钟之内,竟然在自家的农村院子里失踪了。奶奶痛苦过度,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她又承受不住丢失孩子的事实,又喝下大量农药,含着泪水倒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带着悲痛离开了这个人世。
看了这条消息,我也为这则新闻里的人物感到悲伤。我想,孩子的父母应该也像《失孤》里的雷泽宽一样苦苦寻找自己的孩子吧!家,对于那些失了亲人的孤儿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他们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感受不到温暖,这是人生的大不幸!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能领悟失了孩子的悲痛,那世界也许会多一份关爱。我想,天下的所有父母应该都像雷泽宽一样爱孩子的。
我相信,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人贩子也有孩子,也有父母,希望人贩子不要继续拐卖儿童,愿他们能改过自新,对孩子多一份关爱,少一分拐卖。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多一份温情,少一分伤害。
失孤电影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