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写出优秀的观后感,只有将自己的感悟及时记录才能写出优秀的观后感,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电影失孤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1
看《失孤》,因为抱着打拐题材的预期,难免有心理落差,但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可一篇标题为“如果看过《亲爱的》就没必要再看《失孤》了”让我觉得过于偏颇。时至今日,《失孤》票房冲过两亿,对于一部没有追求戏剧效果,注重真实生活和内心表达的电影,已算成功,下面谈一下我对电影的几点看法,希望能给打算去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提个醒。
不要和《亲爱的》比,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同样都是打拐题材,很多人会和《亲爱的》比,我自己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预期进的影院。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亲爱的》以事件为主,通过黄渤和赵薇两个人的一得一失,带出强大的戏剧张力,很轻易的就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失孤》则刚好相反。导演用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把打拐题材硬生生掰成了公路片,刘德华在影片中一直是“在路上”的状态,距离寻子的目的地越来越远,这是一场没有结果,也没有终点的旅程,和井柏然偶遇,两人共同走完一段路,就是最大的波澜起伏。《失孤》没有情绪上的大开大合,甚至没有高潮也没有结果。
那《失孤》好看吗?好看!
平淡、平凡,不等于平庸,《失孤》有它独具的魅力,影片的画面和人物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部好电影。
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是导演从千万寻子的父母中信手拈来的一个,没有什么特别,这样一个最寻常的角色,才能真实反映出失孤者的真正状态。中国电影碰到这样的题材,总是习惯于拍成悲剧,但我相信失孤的真实状态,就是刘德华这样,漫漫旅途上有笑有泪,苦中作乐,时间可以冲淡一切,特别是悲伤。
虽然导演没有刻意的在电影中安插催泪弹,可还是有不少让人感动的瞬间,比如刘德华告别梁家辉,翻开地图后掉落的200块钱,以及他的小记事本,他对世界的善意,得到了善意的回报。平淡中的感动更加真切;再比如刘德华和井柏然在车站闹分手,他表现出的是最深的孤独和无助,很想拉住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也许只是觉得踏实。
电影想表达什么?
?失孤》拍的很含蓄,只呈现了刘德华在路上的状态,没有观点,也没有隐喻,但我想观众总能通过电影读懂点什么。
我最先看到的,是救赎。雷泽宽说,“我在路上,才觉得对得起儿子。”孩子被拐,愧疚感要比失去亲人的伤心更深、更长,雷泽宽寻子十五年,还是走不出去,他无法说服自己。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亲人。因此寻子的目标日渐模糊,已经没有希望,但却慢慢变成一种信念,他只有这样,才算活着。
其实影片也算给了一个happyending,刘德华在摩托后插了三面旗,一面属于自己,另外两面属于其他人,他一直在找寻救赎的方法,哪怕是帮助别人找到孩子。结尾在他的帮助下井柏然回了家,电影至此结束,我相信雷泽宽可以回家了。
另外,我看到的是依靠。导演拍的不是打拐,而是失孤者的精神状态。孤独、无助,漂泊太久,需要找个港口停泊靠岸,需要找一个平等的人倾诉。他和井柏然的相遇,让我想到了徐志摩的那首情诗《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情形好接近,两个人互相依靠,互相倾诉,这才有了夜市上焦急寻找对方的一幕,刘德华和井柏然之间不是如父如子的亲情,而是两个境遇相近的人的平等对话,只有这样的两个人,才能互相倾诉,没有障碍。
一直觉得,演员去表演一个角色并不难,难的是演活一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德华就是雷泽宽,这个角色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如此让人难忘,看好刘德华能拿影帝。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2
“这些年来,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觉到:我,是一个爸爸。”
很多年前,雷泽宽(刘德华饰)两岁的儿子丢了,于是,雷泽宽踏上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一路上,历经艰辛,雷泽宽却始终没有放弃,只为了再次看到那个不小心失落的儿子,再见到那个忘不了的笑容。
偶然间,雷泽宽遇到年轻人曾帅(井柏然饰)。与雷泽宽相反,曾帅小时候被坏人绑架,从此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天涯相遇的两人,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于是,他们决定一起上路,要天涯海角去找到那个最亲爱的家人……
有了去年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拐卖孩子这个社会议题在大银幕上重新被点燃起来。《失孤》同样如此。这部电影和《亲爱的》一样,都是以主角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儿子为主线。《亲爱的》里在后半段加入了赵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视角,把拐卖孩子的社会问题复杂化,在伦理上让观众陷入一种思考的困境:被拐卖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卖孩子的家庭,说不定也有难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的主线,也有一条副线——井柏然扮演的曾帅。他是被拐卖的孩子,买他的家庭最终说出了真相,而他也开始了自己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在这条副线里,故事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拐卖故事里不常见的一面:被拐卖的孩子如何寻找生父?
电影里,曾帅对雷泽宽说,你寻找孩子,可以大张旗鼓,到处宣扬;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却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卖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他乐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曾帅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因为万一亲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过得幸福,可能这些年来从未想过寻找他;又万一父母家里条件很差,要是相认了,过得不如现在的生活好呢?
血浓于水,这是个看上去无须质疑的事实,但当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遭遇到众多现实问题挑战时,儿女和父母的“寻找”、“抛弃”、“相认”,都成为了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
所以,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线,在电影里被淡化。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夺走,十多年来穿越整个中国不停寻找,风餐露宿,受过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实在太多,每年成千上万被拐卖的孩子,虽然残酷,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悲惨故事是在是太常见了”这个现状;再加上《亲爱的》里,黄渤与张译的那条寻子线已经足够凄惨,足够真实,足够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写实描述,只是用了几个重点去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摔过跤,上过当,却始终没有放弃,是冥冥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曾帅则曾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和姐姐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这样彼此对照,就是影片对现实的思考。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而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3
今天通过看《失孤》这部电影,整个人就像在剧情中,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以下几种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振宽的寻子路上,经受了种种心酸和在渔村惨遭农妇的殴打,想象到父亲是多么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做为我们现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儿女们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体贴他们,爱他们。
2. 当井博然饰演的孤儿帮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时,我想这就是福往者,福来的道理吧,只要我们行善,我们就会有好的事情发生。
3. 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做有德行的中国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片中的父亲为寻其子,历经15年…尽管依旧没有丝毫线索,可他却从未一刻想要放弃…他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寻子之路…
?失孤》虽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但通过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们诠释了父母对子女纯朴而又伟大的爱,这种爱,让人心疼…
我们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健康平安的长大,希望每个家庭能和谐幸福,但无奈的是,我们没办法杜绝这种现象再度发生…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去避免…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4
春晚上刘德华的一曲《回家的路》,让我们对这部《失孤》有着别样的期盼。
这会是怎样的一条回家之路呢?它必定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可在那漫漫长路的终点,是一树幸福静静的伫立在风中么?
它会像同类影片《亲爱的》一样的催泪么?必须会,可它会让我们流下的是幸福的泪水,还是心酸的?
它会更专注失孤家庭的悲苦,还是收养家庭的无奈,又或是被拐儿童的心理路程?我们期盼着答案,尽管我们明白,不论是何者,观影的心路布满了坎坷。
从前期公布的一些剧照中,我们惊喜却又惊愕的发现,那还是刘德华么?以前的偶像,会在电影中如何的突破自我,演出一个不一样的刘德华?我们拭目以待。
导演彭三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名不见经传的她能否驾驭这沉重的题材?她能否将刘德华与井柏然这样的老戏骨与小鲜肉炒成一盘骨肉相连的新式菜品?
带着一连串问题,我观看了这部《失孤》,有些意外的,我爱上了这部电影。
有着同样的素材,却有着不一样的烹饪方式。不妨把陈可辛端出的《亲爱的》比作是一杯苦与甜相伴的咖啡,有着欢乐的开场、苦涩的中场与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带着浓郁的陈氏风格,清新中透着股浓郁的煽情,让人时而欢乐时而悲伤,情绪随着主人公的际遇跌宕起伏。
而彭三源却在《失孤》中更多的加入了酸味与咸味。
酸的是那漫长的寻子路,一个人、两个轮、三面旗,孤独的行驶在永无尽头的公路上。不像《亲爱的》,男主角没有朋友与亲人相伴,更没有组织,他有的只是互联网上偶尔闪现的几段文字和陌生人善意的劝阻。纵然他的身后其实也隐藏着很多热心人,可行走在画面中的,始终孑然一身,直到另一个寻亲人的加入。
如果说《亲爱的》更强调片名中的“爱”,那《失孤》中当仁不让的是“孤”,怎一个“孤”字了得?它历经了比《亲爱的》数以倍计的时间长度,也跨越了比之更为遥远的寻孤里程。他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兜转了无数次东西南北,他的孤独,想想也心酸,何况亲历者。
同样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它也许没有《亲爱的》取材事件那样有轰动效应,但它绝对在默默无闻中流露出一种平凡之美,一种坚韧与顽强的力量,纵然前景未料、期望渺茫,但它从未放下,从未逃避。想想朴树《平凡之路》的歌词吧,“我以前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以前拥有着一切,眼都飘散如烟。我以前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放到那里,它会显得更为坚强。
而之所以说有咸味,那都是因为有了刘德华。我一向很喜欢刘德华,他的电影,他的歌。不否认,其中有很多败笔,毕竟多为商业化作品,也饱含他永远演着刘德华,唱着刘德华的诟病。的确,自称永远偶像派的刘德华看似自怜,实则是自谦。他懂得自己与梁朝伟、刘青云们的差距,他在数十年如一日演绎自己,歌唱自己的同时默默的寻找着突破。他在影帝之路上无数次提名,却又无数次看着他人领奖,强堆出笑容也必须要“听见记者发问没半句无礼,冷静的说一一解答各位”。正如《失孤》中的艰难之路,无数次期望的山丘背后是难以计数的失望之谷。
之后在杜琪峰的教导下,刘德华硬是憋住了台词欲与表情欲才凭《暗战》拿到了第一个金像奖,《大只佬》里也是牺牲了体型与造型,而直到《桃姐》其实才算真正的突破,演出了有别于“刘德华”标签的低调与平和。从此,他的表演之路一片开阔。
这次的《失孤》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刘德华,苍老而憔悴,黑漆漆的脸上有着一副农民的面容。是谁想到让刘德华演民工的?真是一件创举。脏兮兮的老旧西服里透着一股腼腆,失去了标志性的张扬,刘德华有了一种洗心革面的感觉,尽管看上去惨不忍睹,却显得更为成熟而可爱了。蹑手蹑脚的动作显得有些谨小慎微与懦弱,与内心坚强的人物看似表里不一,却实实在在是那个经历若干苦难与挫折的小人物真实反应,让人看到了一种与偶像以往极大的反差,却又心悦诚服。
看到偶像老了,满脸的皱纹、胡子拉碴、头发花白、畏手畏脚,作为影迷的我心酸了,这样糟践自己值得么?黎明会这样么?郭富城会这样么?其实他们都会这样,如果他们真是作为演员的存在。同时我们也为刘德华感到高兴与欣慰,他的闪光点再次被人发掘,他的苍老让他显得更为真实,摆脱“刘德华”的桎梏,他显得更为年轻而有活力。“能演一切好东西,无论戏份再少都花却了心计,为了干活用半世没有一秒浪费,活着是沉迷。”鲜为人知的是,在《失孤》的拍摄过程中,为了持续长期戴摩托车头盔的发型状态,刘德华不拍戏时也戴着帽子。
与《亲爱的》里的黄渤与赵薇一样,偶像们在改变自己、作践自己,同时也在升华着自己,他们用形象上的平民化去贴合电影的气质,用外表的丑化去融入生活,融入真实。现实中,没有那个主角的面容是靓丽的,唯一美丽的只有那一颗颗平凡跳动的心灵。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从刘德华的演出中,我们嗅到了一股海洋深处的咸味。
“回家的路,数一数一年快乐的次数,数一数一天脾气的起伏。什么是贫?什么是富?回家的路,数一数岁月流走的速度,数一数一生患难谁共处,一切慢慢清楚……回家的路,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尘土,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回家真的幸福。”
也许主人公永远未能走上回家的路,他还得继续走下去。他的最大成就只是为他人找到了回家的路,留给他的将会是重归一个人、两个轮、几面旗的孤独之路、平凡之路。还有那一句终将伴其一身的谶语: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题外话:值得骄傲的是,电影《失孤》在我所在的城市重庆有众多取景,看着那熟悉的大桥、江水与天际线,戏外的我反而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綦江的那个__镇上是否还留着铁索桥我真的不明白,但在这片生我养我的西部土地上,的确有无数座铁索桥横亘在那奔腾而去的河水与溪水之上。它们至今仍在用力拉扯者被水流隔断的土地,掩映在葱翠的竹林中,纵然狂风也剪不断它那联系人心的筋络。它凝固着许多人童年的记忆,悠远而绵长。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5
如果非要用类型片的标准来定义,那《失孤》必然是一部公路电影。
?失孤》以“打拐”这一社会热点话题为故事主线,讲诉了一位父亲长达十四年的寻子故事。除了热点社会话题本身与影片所传达的亲情的主题,该片处处展现出“公路电影”明晰的特质,无论是外在或是内核,都能看到导演彭三源对公路电影的探索与尝试,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井然有序,这里就浅谈一下《失孤》中所表现的公路电影的“经典主题元素”。
寻找
公路电影很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寻找”,主人公因为“寻找”而上路,他们寻找的可能是精神上的自由,可能是物质上的财富,也有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东西。无论如何,寻找,是公路片中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之一。在本片中,雷泽宽和曾帅寻找的则是阔别已久的至亲。雷泽宽不远万里踏上寻子的道路,虽然他很清楚,在茫茫人海中要找到自己的孩子如同大海捞针,可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唯有不断的“寻找”,他才觉得对得起被拐的儿子。如同硬币的正反面,雷泽宽寻找的是被拐的儿子,而曾经被拐的曾帅,寻找的则是失散多年的父母,两个同样在“寻找”的人,自然在路途中产生了一种天然的默契,甚至也因为彼此对错失的亲情渴望,一种神似父子的感觉自然而然的融入在了两人的相处中,雷泽宽找到了对儿子的关怀与呵护的感觉,而曾帅也体会到了久违的父爱。其中两人在澡堂共浴的片段,让我想到了韩国电影《儿子》,同样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同样一段特别的父子情,此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足以表达出饱满的情绪。当雷泽宽看到曾帅与亲人重聚,他老泪纵横,在他眼里不仅是看到了自己找到孩子的希望,也仿佛是一个父亲在注视着自己的儿子,眼中充满爱意。
成长
“成长”不光是公路电影这一特定的类型片,可以说是整个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之一。成长即是改变,唯有改变才是永恒。在本片中,雷泽宽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一开始,寻找自己的儿子是他出发的唯一目的,在路途中,一路得到好心人的各种帮助,让他倍感温暖,当他看到了其他被拐孩子的家庭的寻亲信息,无私的担负起了帮忙寻亲的重任,当他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让曾帅成功找到自己家人的时候,他的喜悦不亚于找到了自己的亲身骨肉,雷泽宽的成长是从“为己”到“为人”。另一方面的成长,则体现在片尾雷泽宽偶遇僧人的片段,当他将自己心中的疑惑告知僧人时,僧人用“缘来缘”、“缘起缘灭”作为解答,雷泽宽明白了继续寻找的意义,哪怕前路漫漫,哪怕千山阻隔,雷泽宽都更加坦然与从容了。对于曾帅,同样也有成长。他对雷泽宽说,小的时候,我害怕自己死了,没机会见到亲生父母,而现在我长大了,害怕他们死了,对于寻亲这件事,曾帅期待中却充满了疑惑,直到他遇到了雷泽宽这样一位坚定信念寻找孩子的父亲,在与雷泽宽的相处中,曾帅也更深切的理解了被拐孩子父母的心情。当铁索桥消失,竹林没了,妈妈的麻花辫也剪断了,曾帅还是鼓起了勇气回归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庭之中,他终于可以与那个曾经的自己告别,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在路上
“在路上”可谓是公路片最直接的诠释,故事的结尾往往如同我们的人生,一直在路上。在《后会无期》中,马浩汉依旧在路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而在《失孤》中,雷泽宽也仍然在路上。这条路也许没有尽头,可能穷尽一生,而其中又不知要经过多少风雨,多少考验,然而就如片尾那广袤而美丽的田园景色,只要心中怀揣着希望,这一路将会鲜花遍野生机盎然。对于雷泽宽这样万里寻亲的父母来说,在路上,是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态度,是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一路前行,有的家庭幸运如《亲爱的》中的田文军,而更多的家庭仍然在寻找至亲骨肉的漫漫路上,而“打拐”这件事,则更是需要大家不断坚持,永不停歇。
导演彭三源用公路电影的框架讲诉了《失孤》这样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故事,虽然其中仍然存在表达不到位、剪辑混乱等诸多问题,但是立意明确,主题先行的《失孤》在当下无脑横行的国产电影市场实属难能可贵,也让观众不仅期待更多有深度的国产电影作品。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6
睡不着,于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妹妹看完这部电影受教了,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完影片我问妹妹,影片写的是怎样凄惨的故事,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满眼郁郁葱葱。她没有回答,我说是希望,那个年轻的妈妈,坚持着,在马路上不断散发着寻子的传单,在大雨中撑着伞等待,她撑起的是希望啊。但当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却离去了。还是希望,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失孤的父亲为何不让失家的男孩见那失孤的母亲?因为希望,父亲怕男孩击碎了妈妈的希望,怕她撑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几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备放弃。那父亲说,你只找了几天,而我已经找了十五年。那男孩儿惊醒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影片反复出现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载体啊!
这说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坚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个凄惨得有些压抑的故事,但导演还是不断放飞希望。所以影片发生在春天,满眼花开了,树绿了。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导演不希望人们太绝望。失孤父亲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给钱的交警,免费修车的小伙(后来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证了佛法的舍得、报应),众多的志愿者的温情,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粉饰太平,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
当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艰辛。失孤父亲也有困惑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何丢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动摇他的坚持是否有意义。失孤父在问佛,其实问出了所有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亲和出家师傅的对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这是个很开放的结尾,对于这段话,每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因缘。
影片最后,父亲又上路了,因为他更坚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觉得自己是父亲,他觉得他和儿子就剩一张窗户纸。
佛法讲因缘,我讲希望。我还不够成熟,有些道理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样,始终要坚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并不断告诉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奋进。
电影失孤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氦电影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