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蝌蚪教学反思6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能力的,写教学反思时,老师都需要有着较为清晰的逻辑思维,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养蝌蚪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养蝌蚪教学反思6篇

养蝌蚪教学反思篇1

?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孩子们已经听过n遍了,有的小朋友甚至能绘声绘色地讲。但我并没有马马虎虎地上,因为对于其中的语言文字,孩子们并不理解。

就比如说第一自然段,孩子们就抓住了“一群”、“甩”、“快活”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小蝌蚪的快乐、自由。更从这里感受到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接着我出示了小蝌蚪和鲤鱼妈妈对话的图片,马上有孩子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来了。

“是吗?它一下子就长出了两条后腿?”

“不是的,是‘过了几天’。”

“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小蝌蚪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是‘迎’上去问的。”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蝌蚪很着急,它很想快点找到自己的妈妈。”

然后自读第三节,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我知道小蝌蚪把乌龟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小蝌蚪为什么会错把乌龟当妈妈呢?”

“因为鲤鱼妈妈告诉他们,他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正好乌龟也有四条腿,宽嘴巴。”

“那他们的妈妈应该是怎样的?你从乌龟的话里知道。”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在这里为什么是‘追’呢?”

“小蝌蚪见到乌龟是连忙追上去的。看出他很着急,也很兴奋。”(理解地非常精彩。)

接着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四、第五节,看看你能收获些什么。

“小蝌蚪又长大一点了,他的尾巴变短了,而且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青蛙!”

“我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她披着碧绿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我知道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了。”

“我知道他们是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荷叶上的。”

……

自读最后一小节。

“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

“小青蛙跟着妈妈去捉害虫,他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他。”

通俗易懂地一篇课文,却让孩子们抓出了很多要点、亮点,也更是激励我吃透教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养蝌蚪教学反思篇2

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一个知识点的训练:复述。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复述训练的内容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文质兼美,富于儿童情趣,最适合相应年龄段小学生学习,是进行复述训练最好的素材。

而本课其中一个知识目标是: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所以用复述的方法来训练,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设计时,我又遇到两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问题一:一年级复述难不难?怎样的难度才适合我们班的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网上关于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复述”的'教学文章,知道了复述训练中有四种:1.背诵性复述;2.提示性复述。3.创造性复述。4.表演式复述。其中,提示性复述既有需要一定的思维组织,又降低了难度,特别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可以根据课文插图小蝌蚪变化的特点,让学生边观察边复述,还可以提示关联词“小蝌蚪先是长出……,接着……,然后……,最后……”。

问题二:这个环节出现得早,好不好?这就要看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复述前得读书充不充分了。实际教学证明了,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复述前的读书就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和目标,如读书前布置思考任务“想知道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吗?请读故事,边读边把关键词找出来”。这样,学生即使在老师没有开始讲解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对课文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复述效果都很好。

养蝌蚪教学反思篇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本文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是怎样四处寻找妈妈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妈妈的样子和特点。同时,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害虫。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并且,我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感知领悟,创设情境。

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独具匠心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了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了解蝌蚪的样子,感知青蛙的样子,知道蝌蚪与青蛙的巨大不同——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小动物啊!再通过科普知识介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另外,我准备了动画资料,结合动画,从朗读入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动读的`欲望和参与的动力。

2.花样识字,加深记忆。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自主朗读识字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深化了学生的记忆基础,增加了记忆的深度。如:“肚”字,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简单容易。“眼睛”乃心灵的窗户,“目”字旁与眼睛息息相关,体现了生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在此我还以“识字大王”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在朗读的时候,有些孩子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地发言,犹豫不决,似乎缺乏勇气和胆量。另外,从孩子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上,可以看出深度不够,因此断定积累不够,也就是阅读量不够,课外知识知道的'少,肤浅,表面化。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

四、改进方法

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情况,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在讲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先后顺序讲述,并且把鲤鱼和乌龟的具体特征讲述清楚,免得它们找不到妈妈。当然这个环节离不开孩子们平时的敏锐的观察力,在口语表达方面也是较大的挑战。

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认为要鼓励孩子多说,敢于表述自己的见解,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一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立立场。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只有不断地,永不停歇的努力,才能有更多、更大的进步!

养蝌蚪教学反思篇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可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知道,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养蝌蚪教学反思篇5

“老师,小青蛙伤害小生命!”——语文主题学习的研讨课上,已接近下课,班上的“问题小孩”黄尹烈指着课件上小青蛙捉害虫的画面,冷不丁发出惊呼——这惊呼,让台下听课的老师“哄”地一声笑开了,也让台上的我立马愕然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按照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宗旨:节省课内讲读的时间,把课外阅读挪到课堂上来进行,因此,本节课我带进了两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伤害小生命》,黄尹烈的惊呼就是在刚读完《别伤害小生命》这个小故事后发出的——画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长舌头卷住一只蚂蚱。这,不是与“别伤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吗?好一个观察仔细、善于联想的黄尹烈!

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小屁孩会突然间掷出一个这样雷人的炸弹,怎么回应?备课时根本没预设这一方面的问题,心一下子提上来了,脑子快速地回旋着,其实这是食物链的问题。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该怎样跟他们讲,于是不动声色地笑着问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谢欣马上说了一句“会乱糟糟”,紧接着李京蔚搭上一句“会有灾难”,“乱糟糟”和“灾难”他们大都知道是什么样子,顺着他们两个的话题,我引导他们再次观察图画:“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蚂蚱,而蚂蚱又会吃掉农民伯伯种的庄稼,它们之间就像一条链子一样,我们把这叫做食物链,有兴趣的同学……”

“食物链,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还没等我讲完,学习委员范暄羿马上接口,《神奇校车》?嗯,出口出现了!我立马撑开大门:“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车》带回学校,我们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学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问问爸爸妈妈,了解一下关于食物链的知识!”

“还可以百度一下!”黄尹烈再度开口,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经常讲的',他这小子记住了,挺好!顺利拆除了他丢的炸弹,依时下课!

下午,一到课室,班长郑雅心就给我递上了《神奇校车》一书,借着课前的时间,在“酷我”音乐盒里搜出了研讨课上听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这两首儿歌,由于旋律轻快、简单,几次循环听下来,课室里已是一片整齐的“咕哇呱呱”声;上课了,就着投影,如全班所愿一起看了《神奇校车》之有趣的食物链,在卷毛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车,到海洋里转了一圈,知道了“人类吃金枪鱼、金枪鱼吃凤尾鱼、凤尾鱼吃小鱼、小鱼吃海洋里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还知道了人是这条食物链中的顶层,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链中的最底层等等的知识;聪明的黄益涛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一条食物链:猫吃老鼠、老鼠吃米。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说出了“人吃猪、猪吃青菜”、“七星飘虫吃蚜虫、蚜虫吃棉花”等的食物链。尽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们对“食物链”的理解,心急的曾炜轩还马上拿出了画纸,说要像《神奇校车》上的阿诺一样,把食物链画出来——能举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兴趣动手去做——这一阅读效应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谢黄尹烈的“老师,小青蛙伤害小动物!”,感谢范暄羿的“食物链,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因了一节研讨课,孩子们读了两个小故事,学了两首歌,看了一本课外书,了解了食物链——这,不也是一条链吗——知识链!

养蝌蚪教学反思篇6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

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

"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

?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

"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养蝌蚪教学反思6篇相关文章:

《老山界》教学反思6篇

体育教学反思范文6篇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6篇

黄山记教学反思6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最新6篇

音乐教师教学反思6篇

分饼教学反思6篇

比教学反思优质6篇

美术活动教学反思6篇

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6篇

养蝌蚪教学反思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