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的思考和领悟,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对自己的人生轨迹进行反思和审视,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局外人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局外人读后感篇1
加缪,27岁写成了《局外人》,44岁获得诺奖,47岁因车祸passed away。他和39岁第五次自杀成功的太宰治一样,两人的《局外人》和《人间失格》给那些对社会有抽离感陌生感的人,不完全按照既成的游戏规则行事的人,徘徊在社会边缘、游荡于生命边缘的人,动物本能强过社会属性的人带来了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形成了很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就整体而言,至少就其设立之初而言,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率的。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益的东西可能变得有害,有效率的可能变得兼容性不够,应该给高度制度化、规则化的东西一定的'缓冲垫,当然不是对另类的无限妥协。
莫索尔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本我、自由、坦诚、实事求是(今天看新闻,曹德旺呼吁企业在疫情面前,应实事求是,按自身需求复工。实事求是真的不容易)。莫索尔的这些品质都弥足珍贵,但我拒绝一些评论中称其为英雄。毕竟他在意识到周遭荒诞甚至真相后,滑向了“我怎么都行”(用我们日常的话来说,就是“随便”),这样的虚无态度,怎么能是英雄?但我仍然很感谢加缪,感谢莫索尔,这个人物是孤立无援、无法适应规则的人们的“排欲沟”,让一些被社会排斥到自我否定的人,学会了接纳自己。
局外人读后感篇2
“我常想,如果要我住在一棵枯树的树干里,什么事都不能做,只能抬头望望天空和流云,日复一日,我逐渐也会习惯的,我会等待着鸟儿阵阵飞起,云彩聚散飘忽……”这是加缪的《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说的话。还有一半话,我觉得已经不用录下,就这半句,让我将过去和现在叠加起来,发现“习惯”,就两个字,却可以翻云覆雨,左右乾坤。
默尔索因为习惯自己的诚实以待: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不会进行扭曲与胡编乱造,糊里糊涂地成了杀人犯并被判了死刑。那些执法者以及所有的证人也因为习惯,罗织罪状真是绝妙专业。我才疏学浅,没办法从政治与哲学还有人性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肤浅见解,但是,默尔索所总结的“习惯”,这个身边轻轻走过的东西,我却能感受到它们海啸般的能量。让我惊悚于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甚至坍塌一个时代。
这么着吧,还是从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起吧。这故事虽然连小小孩童都耳熟能详,但还想缀述缀述: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将古文复制于此,没有卖弄风骚的意思,主要是要说明古圣先贤对于环境和习惯与一个人的成长的关系真是高瞻远瞩,并且能够当机立断地扭转局面。
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好,无论古今,自然皆大欢喜。但大环境坏了,现代人个人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你没有可以隐居的“南山”。不过,小环境还是可以自我控制的,比如,管好嘴。人的嘴,就“口”这么大,却能气吞山河,的确最难管,但是,它首先关乎个人安危,甚至攸关性命,焉能放任自流呢?它的习性我们是了如指掌的,它容易贪,容易猎奇,甜过了就怕苦。但我们不应该纵容它,宠溺它呀。它吃惯了鱼肉,茅衍苦菜就难以下咽。猎奇了野味,那种荤腥就刻骨铭心了,然后家禽家畜又是寡淡无味的了。因为姑息嘴的习惯,裙带了什么呢?捕蛇者乡间还是不乏,刺猬狗獾跑着跑着,就入了罗网。吃这些的也成了等闲之辈了。有次从广州回来的同学大谈吃活猴脑,我当场呕吐不止,晚餐一口没吃,后来大家都笑谈我没见世面,志不同则道不合,然后我就只好对那些闯世界的敬而远之了。或者叫他们不愿带我这落伍者混江湖了。谁知,我固守自封了,吃文化更是发展飞速,蝙蝠,果子狸又抬高了某些人的身份,豪华了某些人的面子了。而且,这本是小环境里的人的嘴的习惯,却让多数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是2003年的.非典,再就是2020年的冠状病毒性肺炎,这两次瘟疫,均有人嘴的坏习惯引发。如果不是钟南山等英雄如钟馗样伏魔,不知有多少美好家园成为坟场!嘴与那些猎手,还有虚荣、唯利是图的“心”,不知谁是助纣为孽的罪魁祸首。
现在还有一大环境,就是麻将几近全覆盖,无论乡村老妪,还是都市精英,精通麻将者众。有人说,全国皆麻,据我所到之处,麻将声声声入耳,甚至有哺乳妇女,一边奶孩子,一边“一果二条”,这打麻将,貌似从婴儿抓起了,真觉得那谁不是夸大其词。古语玩物丧志,也不是危言耸听,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那些斗鸡斗蟋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不还在白纸黑字的书页里吗?
另一“毁人不倦”的习惯是手机。这是比打麻将更庞大的群体,上至耄耋,下至垂髫,没有不玩手机的。所以,满候车室人,除了广播员播报车次,几乎都鸦雀无声,干嘛呢?低头玩手机呀。一大火车箱人,如空无一人,干嘛呢?低头玩手机呀。沙发上坐满了人,好像都是哑巴,都各自沉浸在掌中的方寸之地,。甚至恋人之间说不了几句话,就由游戏成为沟通桥梁了。走路,离不开手机,上床,离不开手机,如厕,离不开手机,购物,离不开手机,可谓一机在手,世界在手。离了手机,就像魂魄出了躯壳一样。有人预言:毁掉一个孩子,只要一部手机。其实这是以点带面,岂止是孩子?成年人玩手机,不做家务,不做饭,不锻炼,大有人在。久而久之,眼睛坏了,身体坏了,脑子钝了,又有几分好?
我一直记着一个小孩子,在云南的山区,每天天不亮就走路上学。冬天到了学校,常常一头白霜,就像雾凇。脸冻疮了,手也冻疮了,同学们笑他是白发老人。他却无声地笑笑。问他读书苦不苦,他吃惊地回:为什么问苦不苦呢?很快乐啊。不能读书了,才苦呢!他的卷子上几乎都是九十五分以上的成绩。而且,他非常阳光,活泼,机智。这也是习惯。
读了《局外人》,有点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感悟,自我警醒,期望鞭策自己的子孙。
局外人读后感篇3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语言叙述,通过主人公心理与外部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默而索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入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虽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发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毫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望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绝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归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木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绝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认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因为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许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认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女友的求婚,他认为“这无关紧要,如果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因为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寒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绝接见神父,因为他不信上帝,是因为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局外人读后感篇4
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只能从零星的几张图片中看到你—总是穿着黑色大衣,叼着烟微笑的你。你的面目是柔和的,甚至带着此项和包容,远不像文字来的直接而残忍。可是你的眉眼,在笑的时候依旧深沉紧锁。阿尔贝加廖先生,我想知道你的深沉。
我也是偶然才知道的你,在我出生之前,你就已死去。你没有死在炮火纷飞的二战中,也没有死在纠缠你多年的肺癌下。是车xx了你。没有关系的,人在路上本来就很容易被车撞。在你的思想与上帝,哦,不,你不信基督的。在你的思想与真理交流时,你在局外,“轰”的被局内杀死了。死得很漂亮,比病死好看多了,比子弹壮观多了。我想如果可以预见,你一定会像默尔索临死前一样高兴的想着,明天将会有千万人看着他的死,面对着他发出仇恨之音吧!这荒谬的世界!
我要怎么跟你描述我看到《局外人》时的震撼呢?我知道我的体内也住着一个默尔索,只是他不够坚强,他不能像真正的默尔索那样最后赢了全世界。默尔索用他的荒谬对抗着这世界的荒谬。你认识这一切,却只想唤醒世界,你从来都是个善良的人。
我所理解的默尔索呢,他不是无情,他也深爱着他的母亲和女友,他也对那个阿拉伯人怀有同情。只是他更理性和真实,他尊重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和声音,拒绝为了迎合什么而改变自己。在世界看来,他是荒谬的。所以他在失手杀人后却以不遵守道德,没有在母亲死后表现得悲伤,失声痛哭而判死罪。他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在荒谬之内,世界之外。他的反抗让我联想到西西弗,这个可怜的神。他的绝望是巨石永远会滚下来,可他的反抗却是他永远会把他推上去。他如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没有希望,亦无绝望,无所谓伟大,也没有渺小。一个普通的,有尊严的人。
我体内的默尔索也正面临着选择与考验,我想问问你,我该怎么做。不同时空中的你不能回答我,可你已经告诉了我。
局外人读后感篇5
和默尔索挺像的,常常旁观者一样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过去的一切过去了就与我无关了,开心的不开心的我只是看着。没什么不好,至少神甫他改变不了我的信仰,假装也不行。
看电影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大脑一片空白眼泪却掉下来,要说哪里感动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没有思考什么。就在想啊,会不会是这样:看过的书和电影往往会描写一个场景里人们的情绪内心和反应,在生活里也会接触到观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和反应,条件反射似的。加缪这样“异于常人”的反应说不定才是真实的。什么是正常的反应呢,人本来就很复杂,情感也不是拿出来表现给别人看的。每一种情感都只有一个样子吗?结果却因此被视为十恶不赦。查到挂科,内心毫无波澜,上课不好好听课临时抱佛脚也不认真,理所应当是这个结果,却总是会情不自禁想笑,大笑,为自己感到可悲吗,不清楚。然后也会认真复习,准备补考。一次错过了公共选修课最后一节课,没有领到期末考的答题卷,去找老师询问能不能补领,知道这个老师平素严厉,也自知理亏,所以在老师回答只能补考的时候说了声谢谢老师就转身走了。“诶——你这个学生!”老师估计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场被误会作弊,被告上法庭,单凭前面这表现我怕是要被开除学籍。
局外人读后感篇6
书的最后一章描绘默尔索在死亡面临前默尔索坚持自己的主见,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父对抗与辩论,他的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他对眼前的神父的厌烦以及长久的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样爆发。作者喷射出像熔岩一样的灼热的语言描写默尔索这一状态,我亦被默尔索平时冷漠的“地壳”下“地核”状态所震撼,那些熔岩一直被郁结在那里该是多么的压抑?
我想他应该是没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确的'状态,但这也是我最为担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是什么了吗?小时候总觉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都毫无理由地接受,岩浆便慢慢地累积,后面我又感觉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岩浆不是岩浆,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浆,而苦我心智的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喷涌而来压垮我?它又在什么时间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我会是羔羊还是会像默尔索那样能够真正地爆发一次,真正地嘶吼与喷涌出地壳的岩浆?这在我的当下没有发生过,在余生会不会发生?这是一个问题。
局外人读后感篇7
局外人是由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加缪在1940年5月份完成的一部小说,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在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局外人》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社会这个局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对生活而言,我们每个人又都是自己局里面的主角,可也有类人特立独行的活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局外人,就如同男主默尔索一般。对默尔索而言,生活是索然无味的,什么事情都激不起他的兴趣,让他喜怒哀乐,即使是他的母亲去世,他的脸上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不一样的表情,埋葬完他的母亲,他的`生活还是老样子,一点都没变。
直到他在海边开枪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他被捕了,被捕之后,依然是面部改色,毫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罪恶和内疚,也从不为自己辩解,似乎被捕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默尔索的人生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过。现下,有很多的佛系青年,不知是否他们也在走着默尔索的路,对自己和身边的事情毫不感兴趣,把自己当成了生活中的局外人。
最后被砍头的那一刻,默尔索似乎有点醒来了,他说他想再活一次,他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心扉,不想那么孤独,是的,这一辈,他就没有认真活过。
人是社会型的,需要融入这个社会,才不会感觉孤单,人的成长轨迹就是不断的在与这个社会建立联系,不断的适应社会的规则,懂规则才能运用规则,才能更加过的自由。年少时,我们都曾轻狂过,试图反抗社会上的规则,被撞的遍体鳞伤,现在回想起来,也只剩下满屏的幼稚。
人这一辈子的敌人只有自己,与自己和解,做生活的局中人,珍惜每一天,今天与明天都是不一样的24小时。
局外人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逆商2读后感7篇
★ 八十天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