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有一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秩序,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和认识赵州桥的特点,知道赵州桥建造和存留至今,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学会17个生字及新词,会用“参加”、“而且”造句。
3.准确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和认识赵州桥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赵州桥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坚固又节省石料。
?教学准备】课文投影片或放大图片,生字新词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三课时略)。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引读。
赵州桥横跨在——
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
这座桥建造于——,距今已有——
它的设计者是——
理解“参加”,说李春不仅设计了赵州桥,而且亲自加入了建造的行列,用“参加”说话。
3.小结过渡:这段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概貌、位置、名称以及它的设计者。赵州桥之所以能千年长存,至今仍横跨在渡河上,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是因为它在设计上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地方。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思考: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是因为它雄伟、坚固而美观。课文哪里写出了它的雄伟和坚固呢?
2.出示插图投影(挂图)观察,逐句理解。
(1)指名读1、2句,课文是怎样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第一句是概括说明桥的雄伟,第二句则用具体数字说明桥的长和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是对桥宽的描写和进一步说明)
(2)师生读议,桥的结构在设计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读第三句、第四句话,问:大小桥洞在设计上有何特点?(拱形大桥洞横跨37米多,无桥墩,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
读第五句话,大小桥洞有何作用?(平时——,发大水时——)
读第六句话,“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大桥洞、小桥洞)“既……又……”这个句式,从哪两方面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点?(一是坚固,二是节省石料)联系上下文理解“创举”的意思是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意义的行动或做法。
默读第六句,细品体味:为什么说可减轻冲击力?(因大桥洞无桥墩,小桥洞可排洪)为什么说可减轻桥身重量?(因小桥洞空心)为什么说可节省石料?(因大桥洞无墩,小桥洞空心)
连读3—6句,反问,深化理解:大桥洞有何好处?(减轻冲击力、省石料)小桥洞有何好处?(减轻冲击力、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总的来看,“这种设计”有何好处?(再次理解“既减轻……又减轻……”一句的涵义)
(3)师指图小结:赵州桥雄踞千年,令人赞叹的是,这样长的一座全部用石头砌成的大桥竟无一座桥墩支撑,奥秘在于拱形的大桥洞能承受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另外,4个拱形的小桥洞像4座坚实的墩分担了大桥所承受的压力,当洪水猛涨时又能减缓急流对桥身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了大桥抵御大自然侵袭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坚固又节省石料。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3.理解句子关系:
第二段六句话是按什么顺序讲的?哪个句子概括了全段内容?(第一句先概括讲赵州桥非常雄伟。第二句用具体数字说明桥的长和宽。接着,第三、四句介绍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第五、六句说明了大小桥洞的作用和这种设计的优点。第一句概括了全段内容)
4.默读课文,填表反馈。
5.看图口述,指导背诵。
三、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三段。指出“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既是对上一个自然段的总结,又是对这个自然段内容的概括,这句话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启发学生按“总—分—总”的结构划分其余部分内容。
出示小黑板:“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让学生体会这种句子是先分叙,后总述地概括说明。也可以先总括,后分述。说明“有的……有的……还有的……”分别介绍了三种龙的不同姿态,是讲这些雕刻的龙都栩栩如生。“所有的龙”,既包括前面列举的三种龙的不同姿态,也包括没有讲到的其他姿态的龙,是指栏板上雕刻的第一条龙。
2.图文对照,帮助理解,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3.引读课文,指导背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__。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__;有的__;还有的__。所有的__。
4.小结过渡:因此,对这样一座桥,我们不能不发出由衷的赞美: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讨论: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又为什么说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呢?
五、扩展知识,启发创造。
1.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大桥都是以它为典范而建造的。你能说出有哪些大桥是依照赵州桥建造的吗?
2.你想设计出更新更好的桥吗?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学习古诗《草》
二、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草
3、结合课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如:理解诗中的“岁”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直观形象地理解“枯、荣”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导朗读,感受古诗节奏美。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3、学生练读,启发学生想象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体会感情。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反复诵读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枯、荣、烧”3个生字
重点讲解: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七、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画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今天,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杨万里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导入: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诗写了出来,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如:“稀疏的篱笆”、“小路伸向远方”(看课件);理解“未成阴”
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不能遮挡太阳(看课件);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体会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六、阅读积累
1、出示已学过的《村居》诵读。
2、说说《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写春天的景色。前两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都写了儿童的活泼和快乐。)
六、指导书写“未、追、店、徐、菜、宿” 6个字。
重点讲解:
未: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笔顺,后写“走之儿”
宿:宝盖不宜太宽。
菜:“采”是八画,不要把第三笔“点”和第六笔“竖”误连成一笔。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诗的内容 情: 喜爱
画:篱落 一径 枝头(静)
儿童 黄蝶 黄花(动)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段落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
2、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思考。
3、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教学重难点]
学会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学习用“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关键词语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说说哪句话可以直接概括段意。(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有时候,一段话的大意需要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进行概括。
(1)(课件出示《花钟》第2自然段)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2)这一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是第一句话,它不能帮助我们直接概括出大意,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这句话的提示来概括,即“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3、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
(1)(课件出示《花钟》第1自然段)说说哪句话可以直接概括段意。(第2句话)
(2)(课件出示《小虾》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一段话的中心句。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话,互相交流,分析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两个例子都是先写观察到的情况,再写由此引发的思考并提出疑问。)
2、教师小结: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3、回忆相关经历,仿照例子独立练写,教师个别辅导。
4、班级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拓展
1、课件出示: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①公园新设了由两个英国援建的游乐项目。
②明天,三年级全体去看电影。
③我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
(1)小组交流,进行修改。
(2)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①公园新设了由两个英国援建的游乐项目。(“两个”和“英国援建的”词序颠倒,意思混乱。)
②明天,三年级全体去看电影。(成分残缺,不是“三年级全体”,而是“三年级全体同学”。)
③我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过去”和“往”意思重复,去掉一个。)
(4)课件出示,读读议议。
2、认识修改符号。(课件出示本次要求掌握的“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的图片)
3、课件出示:修改病句歌??
4、师生共同研读课本上修改的一段话,总结修改病句的方法:增成分残缺的;删意思重复的;换用词不当的;调词序颠倒的。
5、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记住所学的修改符号,准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习生字,准确朗读。
(1)课件出示古诗。(带有节奏划分的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学习生字。
2、简单理解,把握感情。
(1)课件出示重要词语注释。
(2)欣赏图片或课文插图。小组交流,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全班交流,出示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面上。
3、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
4、师小结: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这首古诗吧。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我放手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识,从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次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双手,就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师:在我国有这样一座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它就是——
生:赵州桥。
师:对,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赵州桥》看看。(板书课题,生书空)
生:齐读课题:19.赵州桥
师:课前我们要求进行预习,那谁能说说你对赵州桥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赵州桥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师:这说明它历史悠久。
生:我知道赵州桥有三个名字:石拱桥、安济桥、赵州桥。
师:赵州桥也叫安济桥,这没有错。石拱桥也是它的名字吗?
生:不是。石拱桥是指用石头砌成的拱形的桥。
师:讲解的很准确。还有谁知道的吗?
生:我知道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师:对,这是它的位置。
生:我知道赵州桥经历了10次大水灾,还依然保存完整。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知道的吗?
生:我是在电脑上查找出来的。
师:借助多媒体搜集资料,真是个好方法。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搜集。
生:我还知道赵州桥是李春设计和参与制造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都不错。老师要检查一下生字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再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刚才老师听到同学们有几个词语读的不准确,谁能再来读一读。(教师指着“砌成”)
生:领读“砌成”,全班跟读
师:这次读的很准确,再来读一读“洨河”
生:领读“洨河”,全班跟读
师:那“前爪”这个词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前爪zhuǎ
生:读前爪zhǎo
师:这个词语的正确读音要看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请大家读一读这两句话。(出示句子)
师:那什么时候应该读zhuǎ,什么时候读zhǎo呢?
生:有锋利牙齿的,读zhǎo
师:不错。指鸟兽的脚趾时,读zhǎo。比如说鹰爪。指禽兽的脚趾时读zhuǎ,比如说鸡爪子。现在你们能分清了吗?
生:能分清了。
师:对,有问题就提出来,我们一同研究解决。刚才检查了同学们的生字,读音很准确,说明大家预习的很到位。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课文朗读情况,你们还能表现的这么好吗?
生:(很有信心)能。
师:那同学们就先自己准备一下,准备好了就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读一读,看看谁读的好。
生:齐读
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团结,但是请认真倾听老师的要求,是自由读。开始吧。
生自由读,互读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谁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都帮助老师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生读课文
师:读的怎么样?
生:读的正确。
生:声音洪亮。
师:读的真不错,大家都在夸你呢!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生:声音洪亮。还流利。
生:不磕巴。
师:就是流利。看来大家都下了一定的工夫。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他读的好吗?
生:读的好?
师:哪好呀?具体说一说。
生:字都读正确了,还流利。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谁想抓住这个机会?
生读课文
师,文章虽然很短,但是大家读的都很准确,流利,也能够做到声音洪亮。吧掌声送给自己吧。
生鼓掌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围绕赵州桥哪些特点来写的呢?请你们快快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生浏览课文。
生:课文写了赵州桥雄伟这个特点。
师:在哪个自然段写的?
生:第二自然段。
师:找的很准确。还有谁找到其他特点了?
生:我找到的是描写赵州桥坚固、美观这个特点的。是在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那第一、第四自然段又写什么了呢?
生:第以自然段是介绍赵州桥,写它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第四自然段是赞美我国劳动人民。
师:是呀,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认真感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自然段吧。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从中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默读。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赵州桥在河北赵县的洨河上。
师:这是它的位置。
生:我知道赵州桥还叫安济桥。
生:我知道赵州桥是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
生:我知道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生:它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师:同学们可真会学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找到了这么多的信息,这了不起。
如果让你来当小导游,你会用什么语气来介绍赵州桥。请你先试一试。
生练习
师:谁想当这个小导游。
同学介绍
生:我是今天的小导游,欢迎大家来到赵州桥。赵州桥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师:这个小导游介绍的清楚吗?
生:清楚。
师:不错,是一名称职的小导游。赵州桥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它值得我们继续探究下去。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第二个自然段。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个自然段抓住了赵州桥雄伟这一特点来写的,那他是如何具体些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文中具体描写“雄伟”这个特点语句。
生默读
师:谁来汇报
生:我找的是: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马车,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从这句话中我知道赵州桥很雄伟。
师:这句话运用数字说明赵州桥的雄伟这一特点,清楚明了。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图片吗?
生:想
师出示图片
师:这指的就是赵州桥的长度,这里指的是赵州桥的宽度,从图片上,我们就能够感受得到赵州桥的雄伟。找的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地方?
生:我找的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师:我们借助直观的图片来感受其建筑的雄伟。
出示图片
师:还有吗?
生:我找的是这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里的“创举”一词,也能看出它的雄伟。
师:创举是什么意思呢?
生:“举”就是没有过的举动。
生:“创举”就是前人没有这样做过。
师:什么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生:就是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没有人设计的。
师:书中说“这种设计”指的是哪种设计?你能用书上的话来说明吗?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那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生: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你能简练的说一下它的好处吗?
生:能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还能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这是几个好处?
生:两个。
师:第一是
生:减轻冲击力,不易被大水冲毁;
师:第二是
生: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
师:这两个特点用一组关联词连接,那就是
生:既……又……
师: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生:姜涵舒既会唱歌,又会跳舞。
生:我既喜欢踢球,又喜欢跑步。
师:是呀,你还在校运动会上取得60米赛跑第一名呢!真了不起!赵州桥不仅雄伟,还很坚固,美观。这个特点是第几自然段写的?
生:第三自然段。
师: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就写道:这座桥不但坚固啊,而且美观。我们快速浏览一下,本段写的主要是哪个特点?
生:美观这个特点。
师:那坚固这个特点在哪里体现的呢?
生:在第二自然段。他说这种设计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就是说明它很坚固。
师:阅读课文就要像何国庆同学一样,联系上下文。那我们还看看第一自然段,有没有体现其坚固这个特点的?
生: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也是说明它很坚固。
师:书中的泡泡云问: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谁知道?
生:这样写就概括出了前面写的特点,也告诉它下面要说的特点。
师:说的很好。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把它标注在书上。
生标注
师:本段从哪方面来说明这座桥十分美观? 请你用横线画出来。
生默读
生:我找的句子是: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你们也画的这句吗?
生:是
师: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些精美的图案呢?
生:想
师出示图片
师:这幅雕刻的是——
生: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这幅雕刻的是——
生: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师:什么是“相互抵着”,我们和同桌做一下这个动作。
生做动作
师:什么是“回首遥望”,自己做一下动作。
生做动作
师:同学们用动作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那这些雕刻在栏板上的的精美的图案,雕刻的怎么样?能用书上是一句话来形容吗?
生:真像活了一样。
师:也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栩栩如生。这段文章描写的这么好,真指的我们学习。你能借助图片,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来介绍一下栏板上的图案吗?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说的真不错。这段还值得大家积累呢?我们来做个填空练习吧,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填。
师生活动
师:这段文字写的太美了,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行吗?
生:行。
师生配合读。
师:谢谢同学们的配合。面对享誉世界,雄伟、坚固、美观的赵州桥,作者不禁发出赞叹——
生: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自豪读一读——
生: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今天,面对李春,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你设计的赵州桥很美观。
生:谢谢你设计的赵州桥,它很结实。
师:结实就是坚固的意思,说出了赵州桥的特点。
生:赵州桥不愧为世界闻名。
师:我们要感谢李春的设计与建造,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桥装点着我们的城市,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本领,长大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教学方法
1、想象,以读代讲。
2、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学生说名称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山村的孩子们一起去看了他们在上学路上的青皮核桃、酸枣等等,老师相信大家在课下也充分读了书,了解了孩子们在上学路上的情景。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扮演山村的孩子们,带领老师这个城里人一起去看看在你们的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分享你们的乐趣,行吗?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把答案用直线画在书上。
你们一共描述了哪几个季节上学时的情景?这几个季节的上学路上你们分别都做了些什么?
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
夏天上学,走一路,蹚一路溪水。
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野果。
冬天上学,走一路,滑一路冰。
过渡:你们充满快乐的上学路上真让老师向望啊!快带老师去看看吧!我们先去看看春天吧!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春夏秋冬的顺序有学生来定。
1、第一段:春天
(1)请大家轻声读第一段,说说春天在上学路上有哪些乐趣?
板书:春天
理解: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
板书:看野花
(2)提问:走一路,能看到一路野花,说明花怎么样?
预设:说明花多。
提问:都有哪些花啊?
预设:蒲公英、二月兰(课件演示蒲公英和二月兰的图片)
对比:黄的是蒲公英,紫的是二月兰。
蒲公英是黄的,二月兰是紫的。
这样写突出了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和紫色,花可真多啊!
(3)过渡:我们置身于花海之中,一边走,一边看,弄得“满身香”。
师:想想你有没有“弄得满身香”的时候?
预答:有,喷香水的时候……
(结合生活实际联想满身香的感觉)
师:那在这儿香味从哪来啊?
预答:从花中来,花散发出来香味熏的满身香。
(4)师:闭上眼睛想象你就走在布满鲜花的上学路上,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那种感觉该有多好啊!
设想如果你走在这样的上学路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发挥想象,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上学时开心、高兴的心情)
把这种喜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学生练习读课文。
2、第二段:夏天
(1)春天花多,那么夏天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赶快去看看,默读课文,带老师看看夏天上学路上你们有哪些快乐?
板书:夏天
生:夏天上学,走一路,趟一路溪水。
板书:趟溪水
(2)师:什么叫“趟”啊?请大家站起来示范一下。
(3)夏天很热,老师每天坐车上班都汗流浃背的,还觉得很没意思,但是你们却能趟着溪水,你们觉得怎么样?
预设:又好玩,又凉爽。
(4)师:请学生个别读,读出高兴的感觉,其他同学评价,能不能感受到他内心快乐的心情?(2~3个人)
师:同学们感受到他快乐的心情了吗?谁能让大家真切的感受到你快乐的心情,勇敢的举起你的小手,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3、第三段:秋天
(1)师:春天走一路,看满眼野花,夏天走一路,听泉水叮咚,那么秋天怎么样?请你们快带我看看你们秋天上学的路吧!秋天上学的路有趣吗?
板书:秋天
生:有趣,能吃野果。
板书:吃野果
(2)吃野果怎么有趣了?
预设:因为我们剥核桃会把手指弄得像黑炭条一样。
师:为什么剥核桃手指就变黑了?
预设:因为剥的多了。
师:看来你们在上学这一路一直在剥核桃吃,那你们知不知道剥皮的过程中会流水,这水流在手上就会变黑,洗也洗不掉?那你们为什么还非要吃呢?
预设:因为核桃太好吃了!
师:这核桃可真好吃啊!老师都馋了!除了青皮核桃,我们还能摘酸枣吃。快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摘酸枣的?
我们摘酸枣吃,哪棵树上的红,就摘哪棵树上的。
提问:为什么哪棵树上的红,我们就摘哪棵?
预设:因为红的好吃。
提问:那青的怎么办?就扔了是吗?
预设:等它红了再吃,“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
师:看来你们真不愧是山里的孩子,特别了解大自然!而且你们有这么多选择余地,证明你们山里的枣树真(多)啊!
4、第四段:冬天
(1)师:山村的小朋友们,老师跟你们一起上学,春天看一路野花,真香!老师跟你们夏天一起上学,趟一路溪水,真爽!秋天我们吃一路野果,真好吃!那冬天呢?花谢了,叶枯了,野果也没了。那冬天上学路还有趣吗?
(学生互相读,交流想法)
板书:冬天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冬天上学可以滑着冰去,很好玩。
板书:来滑冰
师:你们是为什么可以滑冰?
预设: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
师:看来,在你们眼里小溪成了长长的大滑梯。那我们是怎样滑的?
预设: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帮忙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
师:还有其他的滑冰方式吗?
预设:躺着划,两个人一人站一人蹲,拉着滑……
师:你们滑冰的方式可真多啊!看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让老师体会到滑冰的方式特别多?
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还有哪很有趣?
预设: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师:为什么“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预设:两边的景物飞快地向后移动,好像坐在汽车上一样;闭上眼睛看不见景物,听见耳畔嗖嗖的风声,感到速度特别快,就像坐飞机。
(2)师:山里的孩子们,你们滑冰真有趣啊!为什么你们到了学校为什么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同桌讨论)
(因为路上的景色太迷人了,同学们太开心了,不知不觉中快乐的时光就过去,好像一眨眼学校就到了,有些恋恋不舍。愿意在这么有意思的上学路上多停留一会儿,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 )
四、总结写法,进行仿写
1、过渡:山里的孩子们,你们带着老师走过了春夏秋冬的上学路,这一路走下来,老师觉得你们的上学路真有趣呀!就像一首(歌)一样!让我们在回顾一下这首歌,看看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展示课文的每自然段的首句,让学生找出特点。预设:句式相同。
师:那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语句又有什么关系?
都是先概括说这个季节的特点,然后围绕这句话具体地来写。这种写法叫做先概括后具体,这句话叫概括句。
2、这四个概括句是按照春夏秋冬山村中的不同特点来写的,那么,谁能够仿照这个句式,写一写我们身边春夏秋冬的上学路?
出示:春天上学,走一路,( )。
四、总结拓展
山区的孩子们,跟你们走过春夏秋冬这一路,老师真开心呀!感谢你们细致又耐心地带领和讲解,你们真是最聪明的孩子!
板书设计
2、上学一路歌
春天看野花
夏天趟溪水
秋天吃野果
冬天来滑冰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