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模板8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个有条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模板8篇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篇1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篇3

设计说明

1、重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统计的相关知识,然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重视对统计表的观察和分析。

在复习统计知识时,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统计表的使用条件,从而联系实际恰当地选择统计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复式统计表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整理复习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1、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和使用条件。

师: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1)在反映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时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以及两个(或多个)数据变化的差异,为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和帮助。

2、复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1)引导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课件展示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观察后汇报:复式统计表一般包括:标题、日期、表格(表头、横栏、纵栏、数据)。

(2)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①确定统计表的名称,填写制表日期。

②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

③制作表头,填写表头中各栏类别。

④填写数据并核对。

3、出示教材110页3题。

(1)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汇报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充分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使用条件和优点,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联系实际,强化提高

1、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你能根据下面的成绩完成统计表吗?你有什么发现?(单位:个)

男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9 29 38 36 32 28 39 28 33 37

40 42 37 32 35 29 31 34 33 38

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2 30 27 40 33 28 35 36 35 41

33 29 38 36 28 34 29 23 31 22

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统计表

人数成绩/个

性别:男、女

40以上

36~40

30~35

30以下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习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习“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习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师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点子图和小棒图重点说清每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巩固算理。

(2)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习题:

327+46-135(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运算顺序。

让全做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3)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习题: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xx=7×60=400÷8=

学生开火车计算。

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2页7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指名汇报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我从问题入手,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钱数减去买篮球花的钱数。

生2:我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先求出4个篮球一共花的钱数,再用200减去买篮球一共花的钱数,所得的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我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弄清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按部就班地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新知。

出示练习题目:篮球场是一个正方形,这个篮球场的长是28m,宽是15m,那么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m?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60+60)×2=240(厘米);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有一块正方形的桌布,边长是20dm,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2.每张桌子都是正方形,周长是32分米,现在将两张桌子拼成一个长方形桌子的周长是多少分米?3张桌子呢?

首先求出每个桌子的边长:32÷4=8(dm)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

(1)8×3×2=48(dm)

(2)8×4×2―8×2=48(dm)

(3)8×6=48(dm)

3.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地砖的周长》教案》,来自网!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理清事件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积累背诵描写灰雀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读懂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第26课《灰雀》。

一、复习导入,理清事件要素(5分钟)

1、听写词语:灰雀 郊外 男孩 唱歌

2、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自行订正。

3、言语训练:请用这几个词语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我们在讲述或者记叙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讲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还要讲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怎么样及结果如何。

二、感悟喜爱,了解故事起因(3分钟)

过渡语:三只灰雀是整个故事的线索,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呢?

1、出示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2、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课文中谁喜欢灰雀?)

出示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感受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还有谁喜爱灰雀)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三、体悟对话,揣摩人物内心(15分钟)

过渡语:其中有一只灰雀跟我说它们好好的在枝头唱歌,不知道为什么有个小男孩把它的一个同伴捉走了,第二天却又主动地把它的同伴给放了回来,它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小男孩心里是怎么想的。

刚今天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个很厉害的本领——“读心术”。怎样才能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呢?(察言观色)

1、自由读课文2—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们对话时各自心里想的可能是什么。

2、教师指导补白。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 )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 )说:“没……我没看见。”

3、自主填空补白,分角色朗读对话。

4、 师生承接读。

5、 评读:梳理人物心理。

四、走进内心,升华文章主旨(10分钟)

1、探究: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他们爱的方式相同吗?你比较赞同哪种方式,为什么?

语言训练:

爱一只鸟儿,不是 ,而是 。

爱一朵花儿,不是 ,而是 。

过渡语:好在小男孩在列宁的引导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决心改过。

2、出示文章结尾,师配乐范读。

3、思考: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在男孩心中列宁又是怎样的呢?

4、表达训练:假如你是小男孩,会对列宁说什么呢?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用尺各一把,一分硬币一枚,纸条若干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一、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 )和( )两种长度单位?

(2)一米=( )厘米

(3)13厘米-7厘米=( )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 )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 )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 )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 )毫米、铁钉长( )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三、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模板8篇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模板8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上册教案5篇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7篇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6篇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案5篇

三年级教案数学教案模板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