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努力做到言之有物,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信息的整合与应用,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生死学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生死学读后感篇1
一轮皎月,几束月光,让莫言的文字在静静的夜里,走进了我的世界。此刻,我的灵魂,仿佛受到了生死的洗礼。
?生死疲劳》是莫言笔下幻觉现实主义的又一骄人之作。它冲破了宗教对文学的束缚,以大胆的思维讲述了西门屯的地主西门闹被枪毙后,几经转世成为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儿,以“动物之眼”看农民与土地关系变迁的故事,讲述了中国乡村50年的历史。
“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西门闹,你还闹吗?’”刚刚翻开《生死疲劳》这本书,里面西门闹对自己此刻状况细腻的描写和阎王爷极具诙谐幽默的话语,就深深的激起了我对这本书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深深地启发了我: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拥有大量极具生动而细腻的描写。
当我秉着一颗对这部作品十分的尊敬之心将它彻底读完时,我发现了这是一本“讲述农民”的书。全书上下几乎都是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
书中就有这样的两个主人公。一位是蓝脸,另一位是洪泰岳。蓝脸因坚持单干而拒接加入合作社,因此遭到了社会上对自己的巨大冲击,虽然过程十分痛苦,路程十分艰辛,但历史与结局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而洪泰岳这个“忠”于国家的基层干部,伊始,紧随着错误的步伐,而光明时期却又顽固守旧,最终在抗争中死去。面对这两个似同非同的人物,作者深深地感慨“这是个性相似的两个人走了不同的方向,互为正负,合起来是一个人,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其实,作者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无论处在了多么模糊而多变的环境中,都要学会擦亮自己的双眼,辩证世事的是非,清楚自己选择的错与对。只有这样,人生的追求才会有完美的结局,哪怕过程再艰辛,都是值得的!
“生死疲劳”不是对生的过程充满厌倦,更不是害怕死去,而是对灵魂的追寻与死后对求生的执着。莫言用《生死疲劳》告诉了我,只有不断执着的追寻,才有“生”的希望!
生死学读后感篇2
上大学时,读过《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文章简洁明快无论是环境的描述还是人物心里的刻画都入丝入扣一板一眼通俗易懂,所以,我心目中的莫言绝对不比日本的川端康成、泰国的泰戈尔逊色,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家是在情理之中的,尽管在偌大的中国还是首次。可今日我读莫言的《生死疲劳》获得的是一番别样的感受。
第一点感受就是莫言作品的风格浪漫荒诞的成分的大剂量的加入,使你不得不在读一部分后不得不停下来回味和思考,否则,就印象模糊。
在土改时期,被处死的地主西门闹,勤劳踏实肯干,善良助人热心,冤屈的灵魂六次投胎到西门闹的旧地,做仍住在院落里的蓝脸迎春,黄瞳秋香的驴、牛、猪、狗,就是之后投胎为猴为大头婴儿还是和蓝脸、黄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浪漫荒诞的想象虽从动物眼里直接透视各个历史时期的这些人及后代的人生,但轮回太多,做驴做牛的轮回能写处个性和时代的普遍性外,做猪做狗的轮回就写得诡异的不真实和苍白乏味给人以仓促凑字之感,读时都想跳着读,了解了解情节罢了。为猴虽写的简短,我总觉得作者是为了结局的完整和为了蓝开放的人物的不悬空设置才出现这一轮回,把蓝解放和黄互助撮合到一齐,是圆年轻时的一个梦还是同病相怜的原因,真有点不能理解。
第二点感受是叙事角度的变化,把文中主人公西门闹的视角换成了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又增加了蓝脸、莫言的叙述角度。
小说草蛇灰线绵延千里,时间跨度长达50年的人物和他生存的历史面貌能够安排蓝脸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用他的视觉来看这个风雨多变的时代,可作者别出心裁,采用了不一样的叙述角度,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人生看时代,人畜皆可说历史,世事多舛小院见。囊括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十年动乱、包产到户、全面改革开放等主要历史时期的小说,真的不好写,可我们的大作家莫言能写的一气呵成脉络清晰,这不按普通叙事文学的按时代编排的多角度叙述的写法让人耳目一新。
第三点感受是小说采用章回体这种古典小说的写作形式后,犹如绿叶中的一朵奇葩,在众多的小说中脱颖而出,鲜艳夺目。
借他人之长,为我所用。古人的章回体能够醒目资料紧凑,《红楼梦》的隐喻和谐音的手法信手拈来,蓝解放隐含解放初期,黄互助、黄合作隐含土改时期,庞抗美隐含抗美援朝,马改革、蓝开放隐含改革开放时期。
形式为资料服务,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那倔强、勇敢、自信、敌我分明的形象始终如一。
见解粗鄙,望批评指正。
生死学读后感篇3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乡村,真实的展现着中国的面貌,与国人的面貌。萧红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金枝,麻面婆,赵三……我们看过了,认为我们的农民就是那样,乡村就是那样。其实鲁迅也会用文字来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国民性,但萧红与鲁迅是不同的,萧红曾经谈到过与鲁迅的区别:“鲁迅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旋之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这似乎说明鲁迅真有高处,而我没有或有的很少。”
但我认为萧红十分真实的写到乡村,剖析国民性。萧红并没有将自己的家乡写的有多么美好与和谐,相反,她写出了当时乡村的真实的情况,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切,这与沈从文是不同的,沈从文的文章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纯净的湘西世界,用家乡的美好来抵抗外在世界的喧嚣与浮躁,而萧红,用文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东北乡村。
如《生死场》中的一个片段:“母亲以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草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萧红的文章,尤其是《生死场》中,对生的坚强描写的淋漓尽致。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生之坚强,中国农民是体现出来了的,为了中国,为了祖国,他们奋起反抗。
萧红还有一句话;“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就是这种的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反映出人的最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喜,大悲,大爱,大恨。
萧红的作品中你会感受到萧红的心在跳动,血在奔涌,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人性的光辉。
生死学读后感篇4
生死疲劳出了也很长时间了,一向没看,主要原因是不敢看吧。像檀香刑,要不是有人力荐,必须不会看,等到真的看了,果然无法消受。生死疲劳倒没有像想象的那般暴力。或者说,是另一种暴力。莫言在书中随心所欲的叙述,开始使我感到新鲜和惊喜,之后则是感到不悦。再加上他把自我也在书中安排上一个主角——这个主角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人物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安排,使得作者对整个故事,故事中人物的控制越发专制。到了最终,主人公西门闹转世成猴,两年后又被蓝开放打死,这样的情节已经很明显的是作者对结尾的刻意安排,而莫言还觉得不够,最终忍不住自我跳出来,对故事中人物的归宿做个交代。
我想莫言必须很爱他的这些主角们,所以必须要给他们安排一个结局。可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些主角之于莫言,并非是独立的人,而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主角。他像上帝爱子民一样的爱着他造出来的那些人。我想起了余华,他在介绍自我的创作感受时以往过类似这样的话:"写到之后,就不是我在替他们说话,他们自我站起来,说出的话让我也感到惊讶。"也许是因为先入为主,莫言这种包办一切的做法让我感到有些不适。
这就是我为生死疲劳挑出的最大毛病吧,或许,这也不是一个毛病。我还记得刚刚看第一部分驴折腾时我的惊喜,正如你所说,莫言疯狂了。而他随心所欲的语言也感染了我。可是再往下来,牛犟劲,猪撒欢,还是这样。也许是因为我听了莫言太多的疯言疯语,已经疲倦,或者是作者自我感到了疲倦,猪撒欢一段让我觉得,生生死死的轮回,真是会让人疲劳。好在最终一大部分狗精神,不管是因为作者发现自我已经没有办法完全站在动物的视角叙述,还是作者有意为之,叙述成了两个主角两个线索共同的推进,倒是让我重拾对生死轮回的信心。
另一方面,整本书都充满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让我联想起,理发店里手艺出众的师傅在为顾客理发的时候时不时的耍着剪子。可是换个角度说,能让一把剪刀上下翻飞盛开出美丽的花,莫言终究是实力雄厚。
生死学读后感篇5
自从莫言获奖以后,从网上搜了他的小说《生死疲劳》阅读。说实话,好久没读小说了,更不要说莫言的。以前,丈夫喜欢看武侠小说,让我从单位工会阅览室借,我也就顺便借一些当代作家的小说来读。后来,那些武侠几乎都借遍了,他就开始从网上搜了看,省了我的劲,而我也就渐渐与文学书籍疏远了。
这次我们本土作家首次获诺奖,作为老乡,一个还算喜欢读小说的老乡,自然免不了去关注他的作品。这样,就点开了《生死疲劳》。一开始就被小说中的主人翁—土改时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的冤魂在地狱的经历所吸引,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了下来。看着阎罗殿上那些对话,最初的感觉就是折射现实中的法庭。“知道你是冤死的,但这是无能为力的事情”。换句话说,这世上冤死屈死的多了,谁又能力去为每个冤魂平反昭雪?看看网络上那些鸣冤叫屈的人们,稍有良心的人,谁不为那些冤魂鸣不平?但是这个人的力量又是多么微弱。
觉得莫言不可能写这么激进的作品,又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于是便耐着性子读下去。从西门闹被打入轮回出生为西门大院的一头小驴后,通过西门驴一双非凡的眼,来反映土改后的高密东北乡农村的现实状况。西门闹的两个妾迎春和秋香分别改嫁蓝脸和黄瞳,原配白杏儿成了被监管的坏分子。这一世西门闹鸣冤叫屈的心态比较强烈,西门闹的思维时时出现,所以西门驴的命运也就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既有和昔日长工今日主人蓝脸的感情融洽,也有和驴花花踢死饿狼的壮举,更有和驴花花的缠绵浪漫。直到三年困难时期,饿疯了的村民吃了单干户蓝脸的驴,西门闹的魂魄才又一次转世为一头灵异的牛。当它再一次回到西门屯的西门大院时,和蓝脸的感情更加的相依为命。但此时,西门闹和迎春的一双儿女,迎春和蓝脸的儿子蓝解放,秋香和黄瞳生的一对双胞胎女儿黄互助和黄合作也都已经长大。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前程,蓝脸让蓝解放牵着牛入社。但却造成了西门牛的惨死。或许这是冥冥中的安排。西门牛死在西门金龙的手里,却挣扎着倒在蓝脸的土地上。西门闹的冤魂再次闯入阎罗殿评理,却被阎王再一次欺骗,在下一世轮回中做了一头猪。在为猪的这一世里,正是中国七十年代大力养猪的时代。西门猪的命运比西门牛风光了不少,上演了更为精彩的传奇。他咬死了仇人许宝,为西门驴复仇,咬伤了欺负白氏的人,然后成为运粮河岸边一群野猪的首领。在人猪大战之际却侥幸活命,最后因为救了多名落水儿童而得以长眠在蓝脸的土地上。
救人而死的西门猪被牛头马面省略了程序,没回阎罗殿评理就被直接送入了轮回中,降生为西门大院的一只小狗。这狗老四跟着蓝解放和黄合作的儿子蓝开放进了县城生活,从这只不凡的狗眼里,我们看到了西门家及其有瓜葛的人的下一代的命运。蓝解放当上了副县长,但他不爱黄合作,爱上了比她小二十岁的庞春苗,不惜抛妻别子丢下官职携小情人私奔。从蓝解放的这一举动我看到了多年前湖北某县的文化局长私奔到厦门的影子。这种行为应该是作者不讴歌也至少赞同的。西门金龙借着改革的东风开始发迹,这个典型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代表,最终也应该就是那么个下场。蓝解放和庞春苗虽修成正果,但庞春苗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否则,再生下个小蓝脸,作者就无法收场。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给记者晓霞安排的归宿一样,只要她活着就无法和孙少平结合。西门狗见证了西门大院第二代人的归宿后,也终于得以和回归到土地上蓝脸的土地上,与西门家族的逝者长眠在一起。
第五轮转世是新上任的阎王为了彻底洗清西门闹的仇恨,让他为猴两年。这两年的生存只是为了解决西门家族第三代人蓝开放、西门欢和庞凤凰的爱恨纠葛和最终归宿。最终促成了西门闹的第六次转世为人,本书的另一个叙述者—怪胎大头儿蓝千岁的降生。
生死学读后感篇6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却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萧红《生死场》读后感。她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年轻时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将悲剧的触角滞重地深入到女性世界。《生死场》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反动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又活转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作者通过对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的遭遇。萧红思考关注着女性的生命形式及生存状态。她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与悲剧融为一体,从而使她笔下的萧红式女性充满着悲剧美,这些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存的悲剧,也是现实的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文化的悲剧。萧红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在继承五四传统的道路上,萧红以自己创作呼唤着妇女解放与女性自觉。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生死学读后感篇7
去年,当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莫言,这个在此之前略显陌生的名字一时之间突然成了街谈巷议的对象。各大书店也将莫言的书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读莫言”仿佛变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怀着满心的好奇,我拜读了莫言自我极力推荐的小说—《生死疲劳》。
“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给予莫言的颁奖词,这句话在《生死疲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故事讲述了建国初期山东高密一位善良的地主西门闹因土改蒙冤被击毙后其灵魂不服冤情,先大闹阎罗殿,后又分别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人,重新回到自我生活的土地,游走于阴阳两界,徘徊于人畜六道,冷眼旁观从土地改革开始到新世纪初为止,50多年间中国的历史变迁。记述了他与当年自我手下长工蓝脸一家发生在这片土地的故事。小说分别从动物(西门驴、西门猪、西门狗)和人(蓝解放、莫言)的视角描绘了新中国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大养其猪”、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精神随时代变化的变化。
我认为小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历史,一部分讲当代,两者都紧紧围绕土地这个展开。
第一部分最重要的主人公是蓝脸,他是一位朴实的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倔强坚毅。当国家号召建立人民公社并强制进行土地公有化时,他宁死不入社,成为那时代中国唯一的单干户。即使被人们耻笑,遭到以书记老革命洪泰岳为代表的领导们的辱骂,他依旧我行我素,始终不肯让自我的一亩六分地公有。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土地!为的就是生存!在农民眼中,土地能长出粮食,土地能放养牛羊,土地就是一切!蓝脸不只是为了保护自我的土地不屈不挠地斗争着,更是在为自我的生存而斗争着。最终,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莫言塑造了这样一个可敬可爱的农民形象正是对农民、对土地、对生命的讴歌。
小说的第二部分,当西门闹转世为狗后,故事的重心也发生了偏移。故事的主角由老一辈的蓝脸、洪泰岳、庞虎等人变成了他们的后代蓝解放、西门金龙、庞抗美、黄互助等人。主要讲述了孩子们长大成人,离开村子,离开土地进城后的故事。蓝解放当了县长娶了黄合作,本应在县里幸福地生活,但他遇到庞春苗,有了婚外情,迫于压力,不得不抛妻弃子,流落他乡。最终还是在家乡,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得到了谅解。他回到了土地,心灵归于平静。土地在那里之于农民们又有了更深的含意,不仅仅仅是物质的供给,更是一种精神的栖息、归宿。
小说中有一段情节很值得回味。当初大地主西门闹的儿子西门金龙依靠他的聪明伶俐,审时度势,从一个地主坏份子一步步发展成村干部,改革开放后更是成为大企业家。此时他看准商机,准备在农村开发旅游中心,建立一个文革体验村。这会让农民获得经济效益,但会占用土地。这实际上就是让农民放下锄头,走出耕地,换一种生产模式,换一种经济来源。这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但对于习惯农耕的农民,却是一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方式与旧的习惯就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小说中的老革命洪泰岳率领一帮老农民反对这个计划,最终自我背着炸药与西门金龙同归于尽。农民为了捍卫自我的土地,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壮歌。可是,他们没能挡住时代的洪流,旅游业开发了起来,最终依然失去了土地。我想,这是值得惋惜的。另一位寻根文学的大家贾平凹创作的《秦腔》也反映了新时代大浪潮对于农村、农民、土地的冲击,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贾平凹说:“如果你静下心来慢慢读《秦腔》,能体会到我的忧伤。”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打动作者自我的,我想莫言写到那里心中也应充满忧伤。
书中的蓝脸等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农民,他们对于土地有着永不磨灭的深厚感情,就如儿子对于母亲一般。可是,无论在过去还是此刻,总有诸如土地改革,土地开发等事件破坏着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作者对这种伤害农民的行为,表达了既愤怒又无奈复杂感情。他期望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他期望农民的心不在流血。
蓝脸最终跳进了他自我的地上的墓圹里,他的老掌柜,西门闹(狗)伴随着他,他的儿子在墓里倒上麦子、绿豆、谷子等粮食,他永远地长眠在他自我的地下。我想,他墓上刻的墓志铭最能表达本书的:
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
生死学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学宪法作文7篇
★ 学煎蛋的作文7篇
★ 学煎蛋作文7篇
★ 学乐器类作文7篇
★ 学团章心得7篇
★ 学章的心得7篇